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直播 - 体育 shouye
古代遊記

【穿梭古今.蘇州】踏在血路上,邁向興霸之業

【大紀元6月4日訊】蘇州的前身「闔閭大城」成為歷史大戲的舞臺。透過宿命通功能,鄭欣繼續靜靜看著吳王在伍子胥的復仇前提下,一步步殺出一條興霸成王以暴治國的血路。

城郭既成,吳王的下一步就是加強兵力與充實軍備,他首先命幹將鑄劍。幹將作劍,三月不得。他的妻子莫耶認為「凡是神物的產生,必須因人而成」。古人的觀念 是萬物皆有靈,若東西製造不出來,可能就是沒有靈依附在上面。當時的人可能認為,外在的靈魂無法任意驅喚,要讓東西有靈,似乎只有將人身上的靈魂轉移到東西上面,那是人唯一能做的事。於是莫耶投身冶爐中,終於做成雙劍,陽曰幹將,陰曰莫耶。

吳王將莫耶劍獻給前來出使的魯國季孫,季孫拔劍視之,看到劍鍔中有個玉米粒般大小的缺陷,便從中得知吳國的未來。他嘆氣的說,吳國雖然能製造出好的兵器,藉以成就霸業,但兵器有缺,也預示了以暴治國其後果就是滅亡的命運。

不久,楚國的嚭前來投奔吳國,吳王也問他興霸成王之策,他唯唯諾諾回答不出來,伍子胥卻仍然請吳王與之商討國事。有人勸伍子胥少與此人親近,因為他「專功擅殺之性」,但伍子胥由於嚭和自己的遭遇相同,都是長輩無罪被誅殺,在同病相憐之情下,並不聽從忠告。

伍子胥又將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推薦給吳王,吳王要他照著上呈的兵法實際操練兵士,以觀看成效。孫武便以宮女三百人為試驗軍,將這娘子軍分為二隊,選吳王寵妃二人為隊長。孫武自任將軍,開始一板一眼的教導身戴甲胄的宮女進退迴旋之法。見宮女們掩嘴嬉笑,孫武仍不厭其煩,三申五令的告知操練的步數與違令的軍法處置。



等到孫武擊鼓,正式開始操練,宮女仍然笑個不停。孫武大怒,說:「如果兵士對軍規不清楚,對軍令不信服,是將領的責任;將領既已多次進行教育,但兵士仍不遵行的話,就是隊長沒有盡責督促的過錯。」他將二個隊長送交軍法處置,執法官判定該當斬首,孫武便下令執行。

此時吳王正好登上高臺,本來想要觀看這獨樹一幟的娘子軍持刀槍操練的模樣,沒想到卻看見自己的寵妃即將被處決,便急忙派人去找孫武要他刀下留人。但孫武以軍法重於君令,拒絕了吳王的要求。等他再次擊鼓,只見三百人如一人,個個屏息凝神,動作中規中矩。操練結束,孫武向吳王報告,吳王卻因為喪失寵妃已無心檢閱,並遷怒於孫武,不願任用他。

後來還是伍子胥提醒吳王,要稱霸天下,唯有以孫武為將,才能達到目標。一番話將吳王從對情色的不捨拉回到對權欲的追求,才使他改變心意,封孫武為將軍。伍子胥與孫武二人,一文一武,將吳國氣勢逐漸拉高。吳楚長久以來互相攻打,現在吳國漸占上風。

吳王無道,湛盧劍自動奔楚

吳王有個女兒滕玉,因為父親把吃了一半的魚給她而含憤自殺。吳王在城西閶門為她造墳,放入大量的金鼎玉杯、珠寶珍器作為陪葬。入葬時,吳王命人在城內市場放白鶴來吸引人們前往觀看,然後引白鶴與上萬民眾走入墳墓附近的機關裏,啟動機關將他們全部活埋,作為女兒的陪葬。

有一天,楚昭王一覺醒來,發現床上多了一把寶劍,就問臣下是何緣故。臣子風湖子告訴他,那是越國進獻給吳王闔閭的湛盧劍。湛盧是越國的歐冶子(幹將的師兄)所鑄,具五金之英,是具有靈氣的神物,若人主無道,劍即自動離去,前去尋找有道之君。楚昭王不悟,還問這劍價值多少,直到聽說有人曾出價駿馬千匹、設有市場的鄉鎮三十地、加上擁有萬戶人口的城市一座,懂劍的名家還認為不足以交換此劍時,昭王才大為喜悅,視之為重寶。

違逆天良的復仇行動

吳王知道湛盧劍落在楚王手中,十分生氣,下令攻打楚國,又因越國不幫忙攻打楚國,也派兵攻打越國。闔閭九年(西元前五零六年)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湖北省荊州北面離城八公里的紀南城),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既找不到楚昭王,長久積累的仇恨怨懟之氣竟然讓他採取一種可怕的方式為自己的父兄報仇——他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吳國君臣進入楚都後,又將楚國君臣的王妃夫人作為侍妾,以此來污辱楚國。

伍子胥以前在楚國的朋友申包胥聽到後,派人來責備他這種違逆天理的舉動,他卻回答說:「我活在人世間的日子也不長了,就像是一個行路的人,天色已經很晚了,而路途卻還很遙遠,心急之下,就做出了違背常理的事情來。」

此時的歷史似乎也在上演著善與惡的對比與抗爭。申包胥跑到秦國去,請求派兵援救楚國。秦國拒絕了,申包胥就站在秦國朝廷上,日夜不停的痛哭,七天七夜未曾中斷,終於感動了秦哀公,說:「楚國有這種忠臣,吳國還要消滅它,我沒有這種忠臣來保護秦國,吳國更不知道要如何欺凌我了!」便決定派兵助楚復國,吳王闔閭也因為其弟自立為王而率兵返國。

楚平王無道,禍及子孫與全國百姓。若非忠臣未絕,楚國難逃覆滅的命運。楚昭王經此大難,記取教訓,自此親正人遠小人,死後謚號「昭」,有昭明之意。(待續)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58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