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車生涯札記】心跳的感覺

金蕊(新罕布什州)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8日訊】

那是一個星期一早上,梅特那一週和我同一組。沒有人喜歡和像我一樣的新手共事,但是他被分發與我同一組也無可奈何。我們一同歪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等待任務,螢幕上正在重播「好朋友」連續劇。

「第四車準備待命,這是一個優先任務。」廣播器在屋子的角落響起。

梅特和我不約而同地從沙發上跳起來,往停車場走去,跳上車,打開收音機等待下一個指示。每次一聽到優先任務總是令我分外地緊張。而梅特已在這裡工作三年了,優先任務對他而言跟吃飯喝茶一樣,沒什麼兩樣,再稀鬆平常不過了。

「第四車準備好了﹗」梅特在駕駛座準備好,拿起對講機。

「第四車﹗波士頓史密斯街22號需要醫療的支助。」廣播機的那一頭給予指示。

「第四車收到了﹗」梅特答道。

我們一路快速地開到了史密斯街,一路尋找22號。找到了22,我拎著手提式的氧氣筒和急救袋子走到門前去敲門,沒有人應門。一直敲門,還是沒人回答。眼看四面無一人影,梅特於是用行動電話和基地聯絡,原來是2號,不是22號﹗我們很快的找到了2號,到了那裡,大門已開,至少那表示裡面有人。走上樓梯,一個大約七十來歲的老婦人穿著睡衣已等在那裡。

她說昨天晚上從床上起來的時候昏倒過三次,頭碰到地上。我看她頭上還流著血。她要求我幫她看看,通常我們是不能幫病人診斷的,所以我們便打電話叫醫生來幫她看。那女醫生來了,也只是問問題,沒有替她安上EKG 觀察器。於是我們按照指示把她送到醫院。梅特和我用特別的樓梯椅子把她從樓上搬下來。這一次可相當順利,那還得歸功於這老太婆又乾又扁,不用花費我們太多的力氣。

「這是阿姆斯壯第四車,請求進入歐本醫院。」梅特拿起對講機說道。

「阿姆斯壯,第七頻道接歐本醫院。」接線生答道。

「阿姆斯壯,請說﹗」歐本醫院那頭也接上了。

「我們有一位七十幾歲的女病人,抱怨頭暈並且前額有流血,我們再十分鐘會抵達﹗」

梅特機械式地報告。

「我們將準備好,等待你們的到達﹗」歐本醫院那頭回答。

這老太婆神志非常清醒,又很愛講話,一路說個不停。我問她胸口痛不痛﹖有沒有呼吸困難的現象﹖她都說沒有這些症狀,一切都非常正常,她的手也能抓住東西,我心想這優先任務倒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一到醫院,我們用擔架把她送到第八室,梅特回到車內去把車子清理乾淨,順便去加油。我待在那裡等護士來,把病人的資料向她一一道來﹕沒有嘔吐,沒有過敏等等。然後就走到外面的休息室,把資料填齊,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剛好在那裡碰到幾個認識的同行,於是聊了起來。

「嘿,你看起來年紀不小,怎麼幹起這活來了﹖」那傢伙倒也直接了當地搔到我的痛處。

「嗨﹗這說來話長﹗我原先是電腦工程師,自從去年被裁員以後 一直找不到事,只好來幹這一行囉﹗」這實在不是很愉快的話題,我藉著要回到病房把報告給那老太婆簽名便告辭了。

回到第八室門口,這一驚可非同小可﹗那病房至少擠滿了一打人。醫生、護士一堆人,七手八腳。有給氧氣罩的,有手執心電擊棒的。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心快跳出來,我抓住一個護士問。

「她的心臟停止跳動,並且昏了過去,我們正在給她急救,你不能留在這裡。」那護士匆匆忙忙丟下這話,就轉身去忙她的事。

「這不是開玩笑吧﹖」

我不記得我是怎麼離開那裡的。那天她大有可能就在我的車子裡停止心跳。我實在不能想像,要是真的發生在我的車上,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回家以後一直不能釋懷。隔天我立刻掛了一通電話到歐本醫院去詢問那老太太的狀況。他們告訴我,已經幫她安裝電子心臟調整器,一切正在密切的監視下。一聽之下,好像我的心跳又回到正常的跳動。

隔天剛好又碰到那個到老太太家的女醫生,我跟她提起那一檔子事。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還好並沒有發生在你的車上﹗」

我實在不能相信她竟然以這種態度來置評。

「皮耶﹗這就是生活﹗這種事常常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你要試著去適應,事情一過就把它拋掉。生活繼續前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閒來無事晃到圖書館找找資料﹐其中一篇廣告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阿姆斯壯急救車公司誠徵醫療急救員數名」。記得有一次﹐凱利、我與那班攀登岩壁(rock climbing) 的死黨攀登紐約的夢尼兒山說﹐沿途中一位同行夥伴在攀登岩壁時掉到谷底﹐跌斷了小腿。我以我僅知的急救常識用布條把他的腿固定﹔凱利以她十六年急診護士的經驗幫我用兩根長樹枝和衣服做了一個臨時的擔架﹐大夥兒輪流把他抬到山下。我們用無線電話聯絡到附近的救護車﹐等我們把他抬到山下時﹐那救護車已等在那裡了。其實能及時伸出援手救人一命﹐那種感覺也蠻不錯的﹗好像自己還有點存在的價值。
  • 上工的第一天要先見習﹐我被分派與克里斯和朱麗葉同一車。克里斯大約二十出頭﹐理一個平頭﹐有著一對藍眼睛﹐長得壯壯的﹐但是不胖。他是屬於那種勇往直前那一類型人。他如果去從軍的話﹐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軍人。朱麗葉也是大約二十出頭﹐瘦瘦的﹐留著一頭深棕色的長髮。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