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唐英倫敦報導)郭躍不僅是一名傳統中國樂器笛子的演奏家,還是一名北京風味的烹調師。在6月19日到21日於王家瑞金公園舉行的倫敦食品節上,他的「音樂烹調」吸引了很多的食客。
中國的笛子演奏樂和北京風味的肉末粉絲
郭躍認為,美好的音樂有助於烹調。他告訴記者,「做飯時我喜歡唱歌,喜歡吹笛子。而且越唱得好聽的時候,有時你的飯做出來就越好吃,因為你的心情高興。」
在表演中,他給大家演示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把音樂和做飯結合起來的: 「在家裏,我把炒杓放在火上,在等它加熱時,我就吹笛子、唱歌。」
郭躍告訴本報記者,他在食品節上表演的是自己作曲的笛子演奏樂和北京風味烹調,如拍黃瓜、肉末粉絲、荷葉飯等。一場「笛子伴奏的肉末粉絲」,帶給觀眾們的不僅是聽著悠揚的笛聲所享受到的輕鬆,還有關於北京風味的知識和操作步驟,加上郭躍的幽默,引來了觀眾們一陣陣的笑聲和掌聲。表演結束時,觀眾們還有幸能品嚐到剛剛做好的肉末粉絲。
英國著名的音樂家Peter Gabriel對郭躍的評價是「我聽過郭躍的演奏,我吃過他做的飯,我保證他的表演是有魅力的。」
「音樂烹調」來自於童年的熏陶
郭躍從小在北京傳統的「胡同」裡長大。他對小時候的「胡同」文化記憶猶新,他說,「每當我聽著周圍鄰居家裏都傳出來的乒乒乓乓的切菜聲時,我知道一定是晚上6點了。聽著他們切菜的速度和節奏我就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吃的。」
郭躍的家庭是表演藝術世家,他是家裏6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1966年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小郭躍當時只有8歲。回憶起那時的生活,他說,「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的知識份子都受到了紅衛兵的毆打和酷刑。我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時,我能做的就是在家裏學吹笛子和做飯,因為他們把我母親送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
家裏沒有了母親,幾個喜愛表演藝術的孩子們只有自己做飯。「小時候我們一邊做飯一邊唱歌。尤其我四個姐姐,她們一邊做飯還能一邊跳舞,跳芭蕾啊、跳民族舞啊。她們把做飯和跳舞、和音樂都給結合起來了。所以我從小就受到了這方面的熏陶。」
郭躍的童年和今天
郭躍說,「中國哲學對人生的理解是:悲歡離合。回顧我的童年,作為一個提琴家的最小的兒子,生長在一個北京胡同的大音樂世家中,我很贊同這個說法。」
由於文化大革命,郭躍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在他家曾居住的大院裡,有5個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來自鄉間的中國傳統音樂家。從他們那裏,郭躍不僅僅學會了如何吹笛子,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心來吹奏。郭躍曾為很多著名電影、電視片,如末代皇帝等錄製過音樂。近年來更是活躍在很多的國際音樂節藝術節上。
郭躍既是笛子演奏家,又是烹調師。他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烹調講座、食品節上。而他的烹調講座與表演,多是有「笛子伴奏」的。
2006年,他的回憶錄「音樂、食品和愛」面世。這本書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他所看到的蔬菜的顏色、他所聽到的切菜的聲音、還有漂浮的風箏和飛來飛去的蜻蜓等等,描述了文革前後北京「胡同」和大院裡的生活。書中還收集了37個菜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