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昀儀以創意為好米加值

文/張緁玲 圖/侯聰慧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1日訊】 「米飯」是國人的主食,不過,有多少人在細嚼品嘗著米飯時,能夠挖掘出米食的美味同時,進而了解幕後稻農們的辛勞而有所感動?每種稻穀種植的期間、環境背景之不同,所呈現的米飯風味也會有所不同,然而感動在於那份認同,同時也端看吃的人是否能夠有所體會……

利用網路行銷 為農民創造生機

掌生穀粒糧商號創辦人程昀儀,運用創意行銷模式,將稻農悉心培育生產的優質米,以不同形式包裝、設計與命名,更透過網路利用文字魅力,介紹每種米背後的故事,不但成功打造品牌,也打響了「掌生穀粒」的招牌,更為弱勢稻農家創造出生機。

笑稱「愛吃鬼」的程昀儀,談起愛吃的個性,是因自小耳濡目染,父親的味覺取向強,每當應酬回家,總是能將吃過的每道好菜,形容分析給母親聽,而母親精湛的手藝,不僅能作出每道佳餚外,也讓她從小味蕾得到了啟發,對吃就抱持著豐富的情感的她,就這樣為了吃,願意奔波探尋。

談起「掌生穀粒」的緣起,創辦人程昀儀表示,其實觸動的原因很多,首先愛吃是一個動力,由於對吃相當在意,因此每逢媒體報導餐桌上的食物,被發現有殘餘農藥時,不禁令人大罵政府無能,或大嘆農民無知,不過,捫心自問,自己又能做些什麼?

五十八年次的程昀儀的父親是位軍人,因此家中曾吃過戰備存糧米,不但難吃、又乾;直到結婚後,婆家從台東寄來剛收割的新鮮白米,經過烹煮品嘗後,讓她味蕾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她強調,咀嚼時不但可以感受到米飯的芬芳、美味及甜度外,其滋味更帶出稻農的用心,令她深受感動。爾後,便開始與台北同事定期向台東稻農訂購新鮮米。

其實,程昀儀與她先生投入賣米的行列,主要也是體會到稻農們的辛苦,了解他們的困境,知道農業這一行就是靠天吃飯,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也要有大環境的支持與鼓勵,不過,就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由於進口米的衝擊,更造成農民不少損失,加上弱勢稻農在缺乏資源下,不但要耕作還要負責銷售,對他們而言生存的確不易。

把水稻當作品 與大家分享

常在鄉間走動、與稻農們聊天,讓程昀儀體會到,這些稻農們都擁有著對稻米品質的堅持與專業,需要的不是政策的保護或憐憫,而是被「尊重」;程昀儀說,稻農將水稻收成當作是件「作品」,喜歡將好的作品與大家分享,鑑於此,激發她一些想法,透過網路開創「掌生穀粒糧商號」,利用網群互動模式,將稻農的作品與產地和消費者之間的大斷層連結起來,同時也將「掌生穀粒」這個品牌,傳達給更多的人知道。

程昀儀指出,取名為「掌生穀粒」是期許更多人一起為台灣依舊美好的事物「掌聲鼓勵」,尤其是辛苦耕種的稻農們,應給予重要掌聲,感謝他們。然而,原本從事廣告文案的她,於一年多前開始著手策劃米的行銷工作,不僅在網路上打造白米品牌「掌生穀粒」,更以創意的精緻包裝及搭配每個不同的品牌小故事,成功塑造白米的獨特感與不一樣的農家形象。

例如:「求真米」顧名思義就是粗糙卻有質地的糙米,以台東德高卑南溪所灌溉的稻作;而「一齊米」是指一九九四年花蓮玉里,有九條好漢相約一齊耕作的有機田,用秀姑巒溪的水灌溉,用初鹿牧場的牛糞養田,所栽種出古早味的台粳二號……

用心寫下每一段故事

談起「創意」發想,程昀儀認為是經由感動的認同,強調每位用心栽種的農夫,應該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故事,因此,擅長寫廣告文案企劃的她,親自幫每種米寫下每段的故事,透過文字行銷其內涵,而具有攝影才華的先生則是負責拍攝,將稻農的生活形態透過攝影紀錄傳達出來。

所謂「感動」,是不需靠深奧的文字,不需仰賴艱深的技巧,只要簡單的一段話,或是記憶裡一段小故事,就能心隨意到,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設計者的創意巧思與用心,然而,掌生穀粒不但創造了獨特的品牌氛圍,更透過創意加值,為稻農加分。

程昀儀還強調,


掌生穀粒是採用最簡單質樸的牛皮紙手感包裝,主要是為了落實環保與自然的概念。

為了讓台灣民眾吃到健康的台灣好米,程昀儀說,或許掌生穀粒的米比一般米貴,卻都是來自稻農辛勤栽植的作品,不但符合合理化施肥與減農藥栽培,讓民眾吃得安心外,其多付出的部分,對稻農而言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提升稻農收益才能讓稻農持續維持良好的稻作生產環境,因此請大家一起支持台灣好米。
──轉自《Taiwna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8年6月20日中國時報記者陳函謙與何醒邦有一篇名為《法輪功學員「糾纏」陸客 警:不違法》為題的報導,文中引述曰:有導遊反應,法輪功成員鎖定陸客所到之處,強力進行「反共宣傳」,喧譁叫喊令人反感,希望警方加以制止。細看內容,發現這是在台北市政府舉行「因應陸客來台導遊研習班」上,一位導遊宋禮和說,「他們有言論自由,我們也有不被騷擾糾纏、不聽抗議的自由吧?」與會北市警局表示,法輪功成員在士林官邸門口練功,沒有非法集會問題。
  • 近日在紐約碰到一位高人,他對中國駐外使節的人生目標頗有研究,筆者聽後有茅塞頓開之感。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 李柱銘,一位從法律界走向政壇的香港民主運動領袖,一生致力於捍衛法治與自由。他不僅是香港最資深的大律師之一,更是民主黨的創黨主席,在香港民主運動的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
  •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移民社會,曾成為戰亂中的「避風港」,特別是在國共內戰後人口激增,文化交流蓬勃。學者柴宇瀚在台北國際書展的講座中,介紹其新書《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揭示1950年代「第三勢力」的活動。他透過解密檔案,研究這些在國共之外的組織如何在美國支持下影響兩岸局勢,展現香港在歷史關鍵時刻的獨特角色。
  • 有人把社工比喻為「北斗星」,究竟邵家臻這顆星,照亮了多少人?社福界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今年1月10日因胃癌病逝,並在2月15日舉行安息禮,享年55歲。他從開始關懷弱勢,後成為社工,他擔任大學講師、立法會議員、參與社運、成立囚權組織「石牆花」,在生命的最後修讀神學,走過短暫又色彩繽紛的一生。在邵家臻離世後,各個界別人士紛紛發文表示哀悼,他的安息禮上有逾千人到場送別,他生命背後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 「川普」告訴你,為什麼取好名字很重要!天選之人的徵兆,13年前神就告知,他將帶有消滅中共的使命?
  • 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宋碧龍╱大紀元)
    學藝起點雖從零開始,但一連串冥冥中似有安排的學藝路上,陳建霖「學藝,也學做人」。銘記老師傅教導的技藝與精神,陳建霖繼續前行,履行戲曲祖師爺給的使命……
  • 1939年,李香蘭於兵庫縣西宮市開演唱會。(公有領域)
    中國人對她寄予了深厚的感情。面對著自己的祖國對自己的養育之國的侵略,李香蘭非常愧疚,她再也沒有勇氣公開她的日本人的身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