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拖久了還付利息

作者:陸文
銀隔世走歸原主。(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731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代著名作家、詩人袁枚,在《新齊諧》中記述:滕縣的夏鎮,住著一位蔣翁,勤儉持家。生了個兒子,卻遊手好閒,致使家道中落。蔣翁非常憂心。他熟識關帝廟的一位陳道士,知他仁德忠厚,足堪信託。便悄悄帶上五百兩銀子,對道士講:「我已年老,兒子不成器,我死後,他如能改悔,請用這些錢周濟他;假如他仍然不成器,您就用這些錢去修廟。」

陳道士應承了他的囑托。把五百兩銀子放進一個瓦罐裡,上面再用一個破磬蓋住,埋到土裡,沒有一個人知道。

幾個月後,蔣翁死了。蔣翁的兒子,更加放縱逸樂,直至家業盡廢,妻子也跟別人跑了。蔣子再無棲身之處。陳道士便經常周濟他,並教他學一些手藝。見他有改過自新的表現,便告訴他父親所托五百兩銀子之事,準備挖出來,全部交給他。

兩個人一同去挖銀子,但在原處所藏銀子,不翼而飛,怎麼也找不到了。蔣子把陳道士告到官府,官府判定:陳道士賠償五百兩銀子。

陳道士無怨無恨,把自已的儲蓄全拿出來,也只夠賠償出十分之二。不明真相的人,都講道士的壞話,道士只得離廟而去。他在外雲遊數年,一天,來到河北保定的蓮池寺時,正值某觀察史在蓮池寺做佛事,老僕人帶著小公子,在山門戲耍。小公子一見陳道士,就跑上去投入他的懷抱,歡喜不捨。

老僕人想把小公子抱過來,小公子不願意。沒有辦法,只好請陳道士抱著他,回到家中。觀察史聽老僕人介紹情況後,厚贈了陳道士,便送他離去。不料小公子大哭著去追,不得已,就留下陳道士,在後花園設置一間小禪房中,請陳道士住下來。

陳道士要唸經,需要木魚和鐘磬。一天,家人找來了木魚和一個舊的破磬,道士看到破磬,大驚道:「這是我的磬啊!」道士於是向主人講明數年前以破磬蓋住瓦罐,罐內貯有五百兩銀子的經過,並講述了蔣翁囑托、失銀受罰、被迫棄廟雲遊等不幸遭遇。觀察史聽了,心有所感:他的這個小兒,便是蔣翁轉世投胎,專為那筆藏銀而來的。

觀察史對陳道士說:「我生下這個小兒後,第三天挖地埋『胞衣』,得到那個瓦罐及五百兩銀子,還有那個破磬。我把那五百兩銀子放在某布店存儲,還有利息,至今已有五年了。」他很敬重道士的信誠,又很同情他無辜受賠、遭人誤會、以致離廟雲遊等不幸遭遇。他教家人從布店取回本金和利息,一併交還給陳道士。並派專人把陳道士送回夏鎮。觀察史還親自寫信給滕縣的縣令,縣令因此而得知陳道士的道德人品,非常感動,將這事寫成文章,鐫刻在石碑上,立碑永誌。

許多人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委,講:「好人最終會有好報!」「看來善有善報,拖久了還會加利息一併償還。真是神了!」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哪吒真是魔童轉世?從一顆小石頭到封神戰將,這段隱藏千年的故事到底藏著什麼祕密?快來一起揭開真相!《未解之謎》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充滿懸疑!醫院院長遭遇怨靈討債,詭異且真實的輪迴故事。擁有人證,震撼泰國,至今仍被津津樂道。《未解之謎》
  • 轟動泰國的靈魂轉世案,醫院院長被病痛折磨,前世女兒靈魂現身,原來他做了這件事才必須承受這樣的痛苦
  • 天堂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死亡後有沒有來世的問題。最近,一名天體物理學家提出,有五個線索可以證明來世確實是存在的,也就是靈魂在死亡後會進入另外的空間。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