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報導】-通膨衝擊暨檢討因應專題報導系列之九(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一日電)油價解凍,但才是物價飆漲的開始,台灣面臨輸入性通貨膨脹難題,在物價上揚的心理預期下,不僅囤油,未來恐引發其他的囤積危機。政府當務之急應消滅囤積民生物資的動機,以免引發缺貨恐慌,屆時恐使物價不再受市場自由機制的保護,反進入失控的危機。
雖然囤積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物品本身可被囤積,不會腐敗,被囤積物品短期內價格會劇烈變動,以創造囤積價值,囤積物品不可被取代等,但民生物資喊漲,無論是為了節省未來開支、還是賺取潛在價差,囤貨運動恐逐漸在消費者甚至商家間蔓延。
例如小明為了怕衛生紙漲價,多買二十包放家裡,但這算不算違法囤積?除少數如稻米、麵粉、汽油等有明確法規限制不得囤積外,但翻開公平交易法中,其實未對「囤積」明確定義,僅有法務部1999年一紙函令,為現行各部會就「囤積居奇」的參考依據。
根據該指函令,所謂囤積居奇指非經營商業的民眾、或非經營本業的商人,大量購存災區所需物品,而有惜售、或抬價顯然超過合理利潤的情形,但未對明確物品的囤積設下標準。
換句話說,只要不涉及聯合行為、不影響市場交易秩序、或危害公共安全等,政府難以管制消費者或商家個別囤積行為。
其實消費者基於大量採購、節省成本、使用習慣等考量,多買幾包米、衛生紙等民生物資的「囤積」,不僅是消費者自由,對市場影響也不大,因為囤積的量不足以影響市場供需及價格。
台灣政府真正要防範的囤積,為足以影響市場交易的大量囤積,此外,更需提早打預防針,全面消除大小規模的囤積預期心理。
因為囤貨與物價相關,一旦引起某項民生物資的囤貨風潮,就算市場當下供給無虞,也會引發以為買不到的恐慌,將進一步導致搶購、缺貨,最後不僅恐導致商品價格更加飆漲,更恐刺激黑市滋生。
為穩定物價,台灣行政院已要求各部會持續辦理物品囤積的取締,必要時,也授權各主管機關可邀相關單位同步、即時投入人力,進行聯合查緝,宣示全面查緝不法囤積的決心。
不過對抗通貨膨脹為長期抗戰,國際原物料價格狂飆不見頂之際,台灣政府要穩定物價,更需巧妙的先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