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腾讯体育下载 - 体育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

劉新宇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挺進,兩年後(公元前262年),把韓國與其北方領土上黨郡隔開。上黨郡郡守,向趙國投降。趙國接收了上黨郡。

秦國當然不願已到手的土地被別人搶去,兩年後(公元前260年),向上黨進攻,等到趙國大將廉頗率援軍到達時,上黨已經陷落。而秦軍仍銳不可當地向趙國進 攻,廉頗節節失利,最後退到長平關(山西高平),構築營壘,堅守不出。廉頗認為秦軍遠來,一定不能持久,他將等到秦軍撤退時,再行出擊。秦國看出,如果不 去掉廉頗,就不可能殲滅趙軍。

秦國派人在趙國首都邯鄲(河北邯鄲)散佈流言說:「廉頗太老了,已經喪失了銳氣,所以屢戰屢敗。他自知不是秦國的對手,已成為一個懦夫,不敢出戰。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一定贏。」趙王聽信流言了把廉頗免職,任命趙括繼任。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有絕頂的聰明和口才,自以為他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趙奢在世時,父子間談論兵法,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有人說:「將門虎子,真是不錯。」但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他說起來如此輕鬆,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

所以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後,老母立刻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是大將之才,請不要派遣。」趙王以為老母謙讓,老母說:「他父親領兵時,所得到的賞賜,全部分 給部下。命令發佈的當天,就住進軍營,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事。遇到困難,必定徵求大家意見,從不敢自以為是。可是趙括剛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威風凜 凜,軍營之中,沒有人敢對他仰視。賞賜給他的財物,全運回家。他父親死時曾一再囑咐,無論如何,不可讓趙括作大將。」趙王還是不肯改變任命,老母請求道: 「如果一定要用他,萬一喪師辱國,但求赦免我們全家。」趙王允許。

秦王得到趙括當大將的消息後,任命各國最畏懼的白起作大將。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趙括恐懼,不敢出戰,那就捕捉不到趙軍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洩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斬首。
  
趙括就任之後,撤除防禦工事,親自率領精銳,採取突破戰術向秦軍最弱的營壘進攻,白起下令退卻。趙括突破秦軍陣地之後,仍保持猛烈的攻勢以擴大戰果,白起下 令再退,然後派出部隊切斷趙括的退路。於是趙國的大軍被分割為二,趙括和精銳部隊被隔在前方,留守的軍隊仍在長平關陣地。接著白起又切斷趙軍的糧道,趙軍 糧食開始短缺。

趙括發動數次最猛烈的攻擊,希望衝出包圍圈,但全部失敗。趙括那些說起來頭頭是道的軍事理論,全部失效,他不得不傚法廉頗的 辦法,改攻為守,等待援兵。可是現在的形勢改變,兵力既被分開,糧草又盡,守已不可能。趙括勉強支持了四十六天,彈盡糧絕被迫作最後的衝刺,分兵四隊,輪 流突圍,但還是失敗, 自己也死在亂箭之下。趙軍還剩有四十萬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這四十萬降卒,進入長平關附近一個深谷中,把深谷兩端堵塞。預先埋伏在山頂上的秦軍,拋下土石,四十萬人全被活埋。趙國從此沒落。

把趙括打仗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一敗塗地的事歸納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指只懂理論卻不會實際應用。

趙 括的父母為何知道趙括不是將才呢?趙奢身經百戰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趙括毫不謹慎所以知他領兵必敗,想來趙括不謹慎冒進輕敵這一點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 秦國也不會挑趙括做對手。趙母不懂軍事,但卻從趙括不能和下屬同甘共苦這一小處知道兒子不是將才。看來將才必是知兵法,慎對敵,拘小節之人。趙王察人不 明,臨陣換將,不聽規勸,終致大敗,可謂咎由自取。

白起濫殺降卒,幾年之後被秦王賜死,不得善終,真是惡有惡報。在民間傳說裡白起現在還在地獄裡受苦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
  •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強大,它取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向鄰近的國家擴張。
  • 楚莊王蒞(1)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谷(9)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韓非子·喻老》)
  •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 韓信少年時代,家裡窮,無法做官,也不能經商,常常去別 人那裡寄食。曾經去朋友南昌亭長家裡住了幾個月。南昌亭長的妻子厭煩起來,後來每天提早起來做飯,做好了就直接在床上吃,韓信只好離開了。
  • 晉代人陶淵明做事隨其自然。為了生計,他出任彭澤縣令,一次太守派人來巡視,縣吏提醒他去迎接,縣吏又說要戴官帽,束官帶,不可違了體統,陶淵明歎氣說:「我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輕易向人屈身呢?」解下官印就回家去了。
  •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學(4),不恥(5)下問(6),是以(7)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 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裡的樑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
  • 有一個叫姜七的人,以開旅舍為業,家裡養了一頭母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