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快乐8走势图 - 体育 shouye
職場達人

重塑e世代職人之魂

【大紀元5月27日訊】日本人從事手工或者某種傳統專業技能,都稱為「職人」。以往職人大多是代代相傳,重視第幾代傳人的身份,職人也以專業技能自豪,並對自己技能有著精益求精的執著。

這種職人引以為豪的執著,日文用「職人之魂」來形容,這個很難用中文具體詮釋的詞彙,除了包含對專業技能的極致追求,也包含傾入靈魂般的用心製作過程,同時還帶出職人獨特執著的個性,或某種道德義氣的牛勁。或許這個「魂」字,已恰如其份地點出了其中深層的含義。

除了傳統技能,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全新的職人也相繼出現。





二十四歲的長谷川裕也手中每一只皮鞋都是有生命的,發自內心的愛惜讓鞋子的魅力盡顯。「擦鞋狀元」擦亮鞋子的過程,恰是在磨練自己,鞋子光亮,人生也光亮。





四十年來,憑著微妙的感覺,谷政久精準地找到鉛球的重心,逐一手工打磨。他製作的鉛球可以令選手在投擲時,在空中飛距拉開一至二米。





磨劍之前,五十六歲的鑄劍師陳世聰一定先打坐,直到心境清明為止。因為鑄劍者的修為,直接影響劍的好與壞。

三位來自日本與台灣的手工技師,用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演繹出相同的心物合一境界,勾勒出鮮活的e世代「職人之魂」。

=======================================

鞋子光亮 人生也光亮

擦鞋狀元:長谷川裕也

文 ◎ 任子慧



長谷川認為皮鞋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培養。(長谷川提供)

長谷川裕也對皮革有著獨特的感覺,他說:「皮鞋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培養。」而擦亮鞋子的過程,恰是在磨練自己,鞋子光亮,人生也光亮。

擦鞋這個職業不論是今日還是以前,幾乎都被人認為是低等的工作之一。而在香港社會另有它獨特的意思,泛指拍馬屁。但從事擦鞋行業的日本人長谷川裕也(Hasegawa youya)則應了「行行出狀元」這句古話,堪稱一名「擦鞋狀元」。

位於日本東京商業旺區的品川區的一座大廈旁,一個年輕日本男孩,坐在那裏開始了他一天的擦鞋工作。不知是其時髦帥氣的外表令人矚目,或者認真擦拭的姿勢動人,這位擦鞋技師多次被媒體報導,並且粉絲遍佈。

他就是年僅二十四歲的長谷川裕也。

鞋子有生命,需要用心培養

長谷川對皮革有著獨特的感覺,認為擦的方法適當可以更顯皮革的魅力。他有許多獨特的「皮鞋哲學」,首先是:「皮鞋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培養。」他說,愛惜並找出適合自己鞋子獨特的擦拭方法,可以培養出一雙專屬於自己的獨特鞋子。



找出適合這隻鞋子的獨特的擦鞋方法,可以培養出一雙專屬於自己的獨特鞋子。(網絡圖片)

他認為,鞋子剛買回來時並非最佳狀態,還只能算是半成品,需要鞋子主人發自內心的愛惜與愛護,這樣,非言語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的魅力才能盡顯。這時,才是鞋子真正達到成品的開始。

他的哲理還包括,鞋子乾淨與擦亮皮鞋並不相同,猶如晨起梳頭一樣的道理,不只是將蓬亂的頭髮梳理就完事,而需要擦上一些令頭髮更顯精神的髮油,以最漂亮的形象出門。

所以鞋子最高的魅力是靠擦鞋才能盡顯出來。在他眼中,鞋子是最能反映主人的一面鏡子,看鞋子就能看到鞋子主人的一些特徵。



在長谷川眼中,鞋子是最能反映主人特徵的一面鏡子。(網絡圖片)

穿、擦、修理,鞋子是朋友

在擦鞋的經驗中,他體會到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是將鞋子穿壞扔掉立即買新鞋。他說:「我不會說這樣的人不好,但是自己買來喜愛的鞋子,就應該非常愛惜的穿、擦、修理,作為人生的伴侶之一。擦鞋子也是在磨練自己的人生,與鞋子一起成長不是更好嗎?」

這樣的價值觀,在日本社會是普遍被接受與鼓勵的。有一個愛惜鞋子的傳說在日本流傳著:戰爭年代一個非常愛惜鞋子、把鞋子當作朋友的人,每天都會盡心擦淨自己的鞋子,並感謝鞋子的辛勞。有一天當他擦鞋時,鞋子忽然說話了,「主人明天出門後,不要向左邊走,一定向右邊走。」第二天,主人遵照鞋子的叮囑出門後向右邊走,不久左邊方向發生了爆炸。這位愛惜鞋子的人,躲過了一劫。

抱持這樣的珍惜之情,長谷川在傳統擦鞋方法上開創出獨特的手法,每個擦拭過程都傾注心思,一擦一拭精心地手工處理。為了更好的服務顧客,長谷川時常保持對美的鑑賞能力,為掌握更高的擦鞋技術努力不懈。

他覺得擦亮鞋子的過程,恰是在磨練自己,鞋子光亮人生也光亮。

體會奇妙,熱中擦亮每雙鞋

高中畢業那年,少不經事的長谷川急著外出打工賺錢,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想出了擦鞋的工作,於是立刻在百圓商店購買擦鞋用具及不專業的鞋油,在一個紙箱子寫上擦鞋的字樣後,在東京車站附近的路邊開始了第一天的擦鞋工作。從早上七點半開始至晚上九點,由於不知道哪些地方適合,那天總共換了六個工作地點,賺了七千日元。



紙箱瓦楞紙寫上擦鞋的字樣,就是簡單的招牌。(網絡圖片)

也許是年輕的關係,相較於收入穩定的上班族,長谷川發現自己更喜歡擦鞋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然而初期由於擦鞋技術欠佳,經常被客人要求減價。為了令客人滿意,不輕易言悔的長谷川開始留意一位總能把每一雙鞋擦得發亮的老伯手藝,他購買與專業老伯同樣的用具,仔細推敲找出方法,直到有一天他也將鞋子擦亮了。那一刻,長谷川感到興奮而震憾。

漸漸地,他體會出擦鞋是一門很高的學問,而且每雙鞋有其特點!這些奇妙的體會,讓他越加熱中於擦亮鞋子。看到客人滿意的樣子,自己也變得非常喜悅。因為樂在其中,長谷川也就更加盡全力擦鞋。正向的循環,促使年輕的長谷川擁有傳統日本職人的堅持與自豪。

目標:世界一流擦鞋技師

在路邊擦鞋經常遇到一些事業有成、有地位的高階人士,長谷川健談樂觀,從一邊擦鞋一邊與客人聊天的過程中,學到許多人生哲理。他說:「這些事業有成的人士,大都叮囑我不要放棄,無論別人說什麼,堅持最重要,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會成功。」

這些智慧的建言,鼓舞著長谷川不斷在技藝上精益求精,他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擦鞋技師,也希望日本所有人都穿上發光的乾淨鞋子。

「從腳開始革命」是他的格言,希望每個人都愛惜自己的鞋子。鞋子乾淨發亮,會令人心情也明亮起來,因為鞋子最容易變髒,也是人們經常看到的部份,如果能注重這些小細節,會令人感覺神清氣爽而受人尊重。



長谷川應客戶邀請做公司上門服務。(網絡圖片)

客戶稱讚:擦鞋技術猶如神業

現在,他架有自己的網頁,對客人的真誠以及敬業的態度贏得了不少口碑。

日本著名公司MACROMILL, INC.的老闆是長谷川的粉絲,定期請長谷川來公司服務。公司的篠田徹也董事長在留言版上寫道:本公司營業人員較多,從基本的禮貌來說,鞋子非常重要。注重個人鞋子的清潔光亮,也可看出對客人的細微用心。所以在此請長谷川為我們公司服務。

一位每月定期請長谷川到戶擦鞋服務的客人,形容長谷川的擦鞋技術猶如神業,而且很多朋友都認同,且不讓長谷川以外的人碰他的鞋子。◇

=======================================

為鉛球的誕生 注入靈魂

手工鉛球高人:辻谷政久

文、攝影 ◎ 任子慧



辻谷政久擁有世界一流的鉛球製作手藝。

打磨前,辻谷手握著鉛球詢問:「你哪邊比較硬?」透過鉛球的回答,辻谷總能準確判斷打磨的方向,找到重心的平衡點。而心情不好時,做出來的都是不良品。

在中國當局武力鎮壓西藏事件後,各國譴責聲不斷,跟中國臨近的日本,卻遲遲不見有人公開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前不久,一位不起眼老伯的舉措震撼了日本社會。

今年七十五歲高齡的老伯辻谷政久(Tsujidani Msahisa),擁有世界一流的鉛球製作手藝,他製作出來的鉛球,在鉛球選手中評價甚高,連續三屆奧運投擲鉛球金銀銅牌獎得主使用的鉛球都是他親手製作的。

但由於中共對西藏僧侶的武力鎮壓,辻谷公開表示拒絕為北京奧運製作投擲用鉛球。

三十二個鉛球失蹤,一夕成名

十六年前,初次獲選擔任製作奧運比賽用投擲鉛球的責任,辻谷事前就已經寄出三十二個手工鉛球,然而就在奧運開幕的前幾天,主辦單位發現辻谷製作的鉛球中有十六個鉛球不翼而飛,於是辻谷只好再趕工做出十六個鉛球郵寄過去。幸虧鉛球項目在奧運開始的一週後舉行,及時地將鉛球運到會場。然而賽事完畢後,後備的十六個鉛球又再次不翼而飛了。

原來,投擲鉛球的選手沒有自己專用的鉛球,只能在賽事當天由大會提供,選手們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鉛球,由於舒適合手,因此鉛球被選手偷偷拿回去作為私用。

由於事件關乎西班牙以及奧運主辦單位的面子問題,鉛球失蹤事件不了了之,但鉛球製作人辻谷先生因而在業界一夕成名。四年後,一九九六年第廿六屆美國亞特蘭大奧運賽事場上,辻谷工業製作的鉛球,獨佔所有鉛球投擲項目。

講究重力重心,逐一打磨

辻谷工業的手工鉛球,直徑為十一至十三釐米,但重量卻有七點二六公斤,不靠電腦車床,每一個鉛球的誕生,都注入辻谷製作的心血。擁有近四十年鉛球製作經驗的辻谷,憑著感覺去判斷鉛球的重心,一一加以用心打磨。



擁有近四十年鉛球製作經驗的辻谷,憑著感覺去打磨鉛球。

前日本鉛球教練小山裕三對這個講究重力重心的製球過程珍惜萬分,他說:「握著辻谷的鉛球很融洽,感到與鉛球已經融為一體。」

當初拿手工鉛球去奧委會申請時,辻谷曾經遭到嘲諷訕笑。他直言,只要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將其做好,不管別人怎樣嘲笑絕不在意。憑藉這份堅持,辻谷最終得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的使用認可。



辻谷工業生產出的手工鉛球,製球過程講究重力重心,握起來順手舒適。

陳舊木樓,成就奧運鉛球

辻谷工業的廠房位在日本琦玉縣富士見市商店街一角的一座陳舊兩層木樓,一樓作為工廠,二樓是辻谷一家人的住所,表面看上去與一般的舊民宅沒啥區別。當我們到達時,慈祥樸實的辻谷先生已經在門口迎接,他微微笑地說:「不出來迎接,很難找到的。」的確,怎麼也想像不到在這個不起眼的陳舊日式民宅區裏,不大的廠房卻誕生出世界一流的鉛球。

有記錄顯示,出自辻谷之手的鉛球,可以令選手在投擲鉛球時,在空中飛距拉開一至二米的距離。故辻谷製作的鉛球在業界相當出名。連續三屆奧運金銀銅獎牌得主所選用的鉛球,全都出自於辻谷之手。



出自谷之手的鉛球,可以令選手在投擲時,在空中飛距拉開一至二米的距離。

重心的位置決定投擲鉛球的距離,所以製作鉛球的重心就成為鉛球品質的關鍵。

在辻谷製造的鉛球還沒有站上國際舞台之前,大部份的鉛球製作都是經過數碼車床製造。但比賽用的鉛球規格嚴格,一個重達七點二六公斤的鉛球,只能有五克至二十五克的差值,很多依靠數碼電動車床生產出的鉛球,都達不到如此精密嚴格的規格,不良品高達七成,令很多訂購商卻步,因此最後訂單都轉向手工製作的辻谷工業。

製作鉛球的打磨完全依靠感覺,製作過程非常細緻且相當耗時。辻谷說,鉛球訂單不斷,且製作時間也十分有限。鑄模工作也很辛苦,因為室內溫度會影響鑄造出來的鐵球膨脹或縮小。

婉拒技術輸出,堅守做人原則

辻谷工業的技術不單停留在鉛球方面,其他小型金屬的手工打磨也享譽業界,不斷有人出資要求他釋出相關技術,包括巴基斯坦、巴西、美國、印度等國。美國方面曾經有人三番兩次前來拜訪,表示願意出價三億日元邀請辻谷擔任海外技術指導,去年一月中國方面也有人找他,但都被他一一婉拒。

眼看一筆一筆交易付諸流水,辻谷太太及孩子都難以理解這是一種什麼執著。但是對於辻谷來說,這樣的技術是經過長年的經驗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傳授得了的。同時也是因接受多位人士的建議及智慧,才有今天的成績,如果將此技術輸出海外,等於是出賣了他們。他說,這也許是他做人的準則。

鉛球有生命,可以與之溝通

談起鉛球製作,辻谷馬上滔滔不絕。最初,從材料應用、選材等經驗,都是他從零開始學習起,並親自前往鑄造公司學藝,學習及感觸各種金屬的特質。因為四季不同的氣候都會影響到金屬材質的密度,因此冬天與夏天鑄造出的半成品,冷卻時間不同,相差一天,而且大小也相異。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總算摸清了它們的特性。

辻谷表示,即使這樣,每個鉛球並非千篇一律,各有其特性。辻谷就像在談一件開心的事情,他說,「很有意思,鉛球跟人的脾氣很像。」

每次在開始打磨前,他會手握著鉛球詢問,「你那邊比較硬?」自然鉛球就會有反應。他解釋說,敲打一下鉛球就會產生聲音傳導,他就是通過鉛球的回答來判斷打磨的方向,找到重心的平衡點。辻谷接著說,「你別看鉛球好像沒有生命,其實都有生命,可以跟它溝通上。」他直言,一個鉛球的誕生,就像注入自己的靈魂一樣,所以他認為鉛球就等於是自己的分身。

也因此,如果自己心情不好,或者狀態不穩定時,鉛球也會有反應,所以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不良品。因此他在心情不好時,會停止工作。◇

=======================================

堅持人權與正義 別無他選

文、圖 ◎ 任子慧



公開拒絕提供北京奧運鉛球後,收到上百通支持的電話。

由於公司連續三次「獨佔」奧林匹克大會競技場上的鉛球使用權,因此北京奧運開辦一年前就不斷有人聯絡辻谷,商談提供鉛球的事宜。而他另有想法。

早在二零零四年看到日本足球代表隊在重慶遭到當地觀戰民眾的粗暴侮辱時,辻谷就非常不理解。隔年在大陸發生了反日遊行,尤其看到中共公安對向日本大使館扔擲石頭的人群視而不見、不去制止時,他說:「當時我就明白,原來所謂的反日遊行是中共在背後操控。」

之後隨著媒體不斷地揭露,中國產的有毒食品,以及看到發生在中國的人權迫害等事情,導致最後回應中方是否應邀製作奧運用手工鉛球決定時,答案立判——拒絕。

對於中共提出體育與政治應該分開的說法,他認為,「根本的問題是一樣的,不珍惜人的生命,難道會重視體育嗎?」「一邊對人權進行打壓,另一邊卻舉著象徵自由和平人權的火炬,這種行為不會得到世人認同的。」他搖頭說道:「猶如一隻手拿著火炬,另一隻手卻拿著大刀。」

自從辻谷公開表示拒絕提供鉛球後,給日本社會帶來十分大的波動。他表示收到上百通電話的贊同及感謝,甚至連明信片、信件也不斷湧入。他微笑地說:「沒想到引來這麼多人的關注。」他接著說,自己並不覺得做了什麼偉大的舉動,想不到連海外的媒體也打電話來要求採訪。事實上,就在我們前往採訪的同時,已經有另一家日本電臺在一旁等候了。

最後他說:「看到現在的新聞,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這樣侵害人權的國家沒有資格舉辦奧運。雖然覺得對那些鉛球競賽的選手有些歉意,但是作為一個『職人』應有的氣魄,並非只要出名就好,而是要付上自己的真誠實意才是最重要的。」

為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提供鉛球,是辻谷先生目前的目標。

經歷戰爭,正義反對殘害

堅持手工製作的辻谷,懷念消逝的手工年代,他說,以前雖然沒有特別的鑒別機器,但是他們都從生活經驗中積累智慧與經驗,往往比課本上所傳授的知識還實用。

辻谷生於一九三三年,談到兒時的經歷,老先生露出童真的一面,敘述當年印象最深刻的小學經歷。談話間,赤子之心表露無遺。

二次大戰結束前,當時小學六年級、住在東京的辻谷說,那時幾乎每天都要躲空襲,學校老師於是教孩子們如何辨認空襲炸彈的方向並逃躲。

辻谷記憶猶新地說:「聽到空襲警報之後,舔一下手指,指向天空,接著感覺風向,朝風向相反的方向逃跑。」原來,炸彈的時速會攪動風向。而「如果看到天空有一個圓點,就趕快逃開。」

他解釋說,空襲的炸彈都是長型的圓筒,如果看到是一個長型的就說明那個炸彈並非朝向自己的方向飛來,但看到黑色的圓點則說明這個炸彈正朝向自己的位置飛來。所以老師叫他們趕快朝其他方向逃開。

儘管很多時候依靠老師教導的方法避過空襲災難,然而殘酷的戰爭年代也使他看著平時一同嬉戲的同學失去生命卻無力挽回。

辻谷永遠記得,小學畢業典禮是三月十五日,但幾位同班同學在三月十日那天的空襲中喪生。畢業典禮上,那幾位同學再也見不到了……

這個深刻的記憶,導致日後辻谷看到無辜的百姓遭到殘害,油然而生一份正義感。



戰後的日本小學課堂。(法新社)

正直的價值觀,純樸持守

在附近經營水上運動器材,今年四十五歲的辻谷先生長子友孝,在採訪中一直默默地坐在旁邊,很少插話。其間,辻谷先生的電話響個不停,還有其他媒體打電話來詢問採訪時間。

在辻谷先生接電話的同時,記者有機會詢問辻谷友孝對父親的感覺,他低聲地說:「從小父親很嚴格,很少跟父親聊天。今天還是第一次聽父親說小時候的故事。」辻谷友孝形容父親非常嘮叨,從小對兄妹五人要求甚嚴。他舉例說,父親要求吃飯不能出聲、坐時要有坐姿、筷子應有正確的放法、不能浪費米飯及吃飯不能看電視等。雖說如此,友孝先生也笑著說,自己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對於父親這次拒絕提供鉛球給北京奧運舉辦單位,他淡淡地說:「沒意見,拒絕也沒啥不妥。」

自從拒絕事件在媒體曝光後,辻谷不斷應付多家海內外採訪媒體,有時一天同時接受五家媒體的專訪。但對於媒體如何報導、何時報導,辻谷並不過問。甚至連日本國內的電視臺報導內容,父子倆也異口同聲說:「沒有啥好看的,說來說去都是那些。」父子倆純樸中又帶點堅持的個性,展露無遺。◇

============================================

用清明的心 鑄一把好劍

鑄劍達人:陳世聰

文 ◎ 彭秋燕 攝影 ◎ 孫幗英



鑄劍師陳世聰因為夢寐以求一把寶劍,進而中年轉業走入製作寶刀、寶劍的世界。

陳世聰說,劍有分活劍和死劍,在鑄造過程中,劍會吸收人氣及日月精華,所以鑄劍者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到劍的好壞。對他而言,磨劍前的必要功課是打坐,直到心無罣礙,心境清明為止。

金庸武俠小說世界裏「刀光劍影」的情節,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卻很少聽說有人因為沉迷武俠小說,變成鑄劍達人。然而,鑄劍師陳世聰卻因為夢寐以求一把寶劍,而中年轉業走入製作寶刀、寶劍的世界。

鑄劍大師陳世聰纖細的身材,總是一襲長衫,看起來輕飄飄的,仙風道骨。高雅、自信,對劍的執著與愛好,彷彿是他愛看的武俠小說中劍客的最真實寫照。

陳世聰無師自通,從古籍中學得鑄劍方法。一九九三年毅然辭去公職,成立「劍廬工坊」,專心打造心目中的寶劍,成為世界級鑄劍名師。「坦白講真正的寶劍外面是見不到的,現在能夠做出來真正的寶劍只有我一位。」他很自豪地說。

舉凡製作技術困難的湛廬頂級寶劍,或是七星竹節寶劍、柳葉刀,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李飛刀等,各式寶刀、寶劍及兵器,都是他所擅長製造的。

研究隕石成份,高科技鑄劍

一開始,為瞭解劍的成份,陳世聰就去研究隕石。結果發現,古代真正的寶劍是用隕石打造出來的,也就是用流星,沒有例外。

現在他以高科技的方式,打造媲美稀世古傳寶劍。陳世聰說:「隕石我只能夠分析大概90%的成分,另外10%,因為經過化學變化沒有辦法還原。我是以90%的金屬成份、非金屬成份,加上10%的為了增強硬度和韌性的金屬去做寶劍的。」

陳世聰多年鑽研中國古代各式名劍,要如何識別一把好劍?他說:「一般我的動作是先識劍刃,劍尖抽出來以後從中間彎曲,彎曲後如果能馬上彈回成一直線,就可以判斷劍刃已經很不錯了,若有稍微一點彎曲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劍。」

只要有蒐藏家來拜訪,陳世聰會第一個試給他們看,然後蒐藏家便會透出很驚訝的表情!因為他們見不到這種材質的劍。



陳世聰說明,若一把劍彎曲後能馬上彈回成一直線,此劍刃的品質相當不錯。

磨劍靠經驗,沒有理論

因為鑄劍的難度很高,看這把劍的價值就是看它的磨劍技術。陳世聰對磨劍方式和鑄劍規格倒背如流。

鑄劍技術的磨法是兩面、三線、四個坡,從護手到劍尖是六十九點五公分,一定要符合魯班尺最吉祥的尺寸。

一般做的劍寬度三公分,到劍尖的部份是二點二公分,兩邊各要縮零點四公分。厚度一般是以零點五公分下去磨劍,到劍尖大概也是在二點二公分左右,如此,中間去掉二點八,一邊就去掉一點四公分,一路非常均勻的薄到劍尖。

陳世聰說:「坦白講難度相當大,純粹是靠經驗,沒有理論,書本是學不到的。」

一次,德國技師發現他竟然可以用手工來磨六十九點五公分長度的劍,不可置信地說:「全世界最高超的技術,也只能磨到三十六公分而已,再長就沒有辦法。」

磨劍不僅講究高超的技術,更要求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的心態。陳世聰說,在磨劍的過程中絕對不能有一點疏忽,一不小心劍就會凹陷或產生缺口,鋼材缺掉沒有辦法補救,這把劍便無法成為一把好劍,就必須斬斷。

而磨一把湛廬寶劍或太極寶劍,大約需耗時十二到十五個小時。頂級劍一把要超過三十個小時。在磨劍的過程,絕對不能有長時間的休息,一開始磨的話就要從頭磨到尾,因為完全都是靠手感下去磨,眼睛看不到,停頓了靈感就中斷了,無法接續。

多年鑽研中國古代各式名劍,他發現古代名劍全是用隕石做的,因此,現在他以高科技的方式,打造媲美稀世古傳寶劍。

用生命鑄劍,磨劍前打坐靜心

陳世聰說,劍有分活劍和死劍,活劍在鑄造的過程中會吸收人氣及日月精華,所以鑄劍者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到劍的好壞。而磨劍又是整個過程中的關鍵,有時需要三十個小時不眠不休,一氣呵成,中間稍有停頓,靈感便無法銜接,因此對他而言,磨劍前的必要功課是打坐,直到心無罣礙,心境清明,才能心平氣和專心一意,才能展開磨劍的工作。

依陳世聰慣例,一次磨十把。磨的時候,只要磨到一點點熱,就必須放著磨第二把,讓它自然冷卻,然後再換第三把。由於鋼材退熱慢,所以等第一把磨到第十把後,再回過頭來磨第一把,就不這麼燙。

經過無數次這樣的來回磨,才能成就一把蓋世名劍。鑄劍師用生命去磨,真可謂「磨性命」。陳世聰解釋:「因為磨石轉速一分鐘三千八百轉,速度非常快,手抓著一定會產生熱,絕對不能有一點點的分心,太危險。尤其我們鑄的是長劍,採用世界一流的鋼材,所以切削率非常強。」

永不生鏽的寶劍,需保養

為了擁有一把寶劍而轉業,鑄劍十五年,陳世聰對寶劍的定義是:一把永不生鏽的劍,然而如何達致不生鏽,則不是鑄劍師所能及之事,而需要持有寶劍的人持續用心保養、擦拭。

陳世聰以多年的經驗講解,因為劍有磁場,練劍的人到最後可以心劍合一。活劍的基本條件就是合金鋼材,合金鋼材製成的劍才有磁場在;死劍就是一般的雜鐵及不鏽鋼做出來的,這種劍完全沒有一點磁場。死劍沒辦法成為一把真正的寶劍,只有活劍經過保養才有可能成為寶劍。



鑄劍十五年,陳世聰說,因為劍有磁場,練劍的人到最後可以心劍合一。

至於鋼材為什麼會生鏽?因為它有毛細孔,還有鋼材本身是清冷的金屬,合金的鋼材擺在室外自然會生鏽,因為空氣中的溫度比鋼材至少高一度,空氣中有水分,所以水會從毛細孔中進去,水分跟金屬一接觸就生鏽。

但是陳世聰做出來的劍比較不容易生鏽,因為他在淬火的過程中,已將鋼材裏面的毛細孔收縮到最小,只是現代的科技尚無法完全填滿,還有微小毛細孔。

一把永不生鏽的寶劍,需要投注時間、恆心、力氣去擦拭,以產生熱,「因為我的合金鋼材有鋁的成份,經過一段時間的擦拭會慢慢融化,鋁金屬會從毛細孔裏浮出來到表面,填滿毛細孔,所以我們常在講『古劍斑斑』就是這個意思。」

陳世聰說,當一把寶劍養到毛細孔沒有了,就無須保養,這把劍就價值上千萬台幣。

在陳世聰所有的作品中,頂級寶劍難度非常高,是結合高科技的淬火技術製作而成,使其硬度H.R.C.六十五,彎曲度七十五,質地細緻沒有毛細孔,滴水成珠,這樣的上乘好劍,陳世聰鑄了十五、六年,才做出十二把,成功率大約只有一成左右。而一般湛廬寶劍成功率大約八成。

陳世聰鑄劍技術精湛,顧客群遍及海內外,尤其受武術團體歡迎。

祖師爺指導鑄劍度難關

自古以來,寶劍是佛教、道教斬妖除魔的法器,但中國鑄劍的技術已經斷了至少三千年,三千年間,還沒有人做出真正的寶劍,當時陳世聰下功夫研究著實花了不少時間和精神,尤其磨劍的技術難度很高,在製作的過程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卻苦於沒有人可以解決。

此時虔誠信神、信佛的他,每此都有神佛夢境顯示,以順利完成一把好劍,或是神明託夢鑄造寶刀、寶劍的神蹟時常發生。

陳世聰說:「有點玄,上面都晚上下來教。我們鑄劍的人拜的是歐冶子,是中國鑄造鋼劍的祖師爺,其實只要我們對這靈界有虔誠的心,他們自然而然會下來教,冥冥之中會告訴你。」尤其是七星劍需要的技術很高,祖師爺教的最多就是那把七星劍。

七星劍在古籍記載是中國的劍王,相傳是佛祖旁邊四大金剛其中一個神拿的法器,但是因為它的技術很高所以很早失傳。陳世聰的願望是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國寶劍重新做出來。

由於對古劍的嚮往與興趣,讓陳世聰一頭栽進了鑄造寶劍的世界,當初的心願就是要把一個真正的寶劍做出來。現在有子繼承衣缽,陳世聰欣慰好不容易找回的千年造劍技術,能夠再繼續發光、發亮。◇

──本文轉自第69期>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071/1.ht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