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慧雯/特稿 扁政府執政八年內,兩岸經貿政策歷經三階段,最初大致延續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2001年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2006年再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一路走來,政策面在開放與管理之間游移,執行面更因未落實管理,擋不了台商台資西進腳步。
有效管理 未落實執行
去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創下新高,達四十點七%,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也達新台幣九十九點七億元,是2000年時的三點八倍;對中國投資佔對外投資比重在2005年達到高峰,約為七十一點○五%,2007年時稍有降低,但也達六十點六四%。
國民黨執政時代,一九九六年李登輝明確界定「高科技、五千萬美元以上、基礎建設」三種投資應對中國「戒急用忍」,以免台灣喪失研發優勢以及資金過度失血,這項政策在蕭萬長任閣揆時負責執行。
2000年政黨輪替後,碰上世界經濟不景氣,產業界要求鬆綁「戒急用忍」聲浪加劇,隔年8月,陳總統召集經發會通過「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原則,隨後陸續開放銀行OBU與中國直接通匯、第二、三類中國人士來台觀光、八吋晶圓廠赴中投資及節日直航包機等。
當時的「積極開放」使得台商西進風再起,「有效管理」卻未落實執行,因此2005年對中國投資佔對外投資比重為七十一點○五%,達到最高峰,台灣經濟全面向中國傾斜。
對中貿易 依存創新高
2006年元旦,陳水扁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新政策,試圖改變先前的政策方向;當年對中國投資佔對外投資比重減少超過七個百分點,由最高峰的七十一點○五%降為六十三點九一%,次年再降為六十點六四%。
部分政商人士批評政府的兩岸政策是「鎖國政策」,要求放寬限制,但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從各項統計數據反駁,指出當前兩岸經貿政策非但沒有「鎖國」,反而呈現過熱現象。
另外,政府共四度「大赦」台商,兩次是在陳水扁任內,讓違法偷跑的台商補辦登記即得以免除處罰,也助長了台商西進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