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8日訊】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產生是聲波能量經由外耳道傳輸到耳膜,能量再傳遞至中耳內的三塊聽小骨,同時將聲波信號放大傳遞至內耳中的液體,再經由液體將能量傳遞至內耳。聽覺細胞產生電位變化刺激聽神經,再傳至大腦聽覺中樞。
何謂噪音?
人類不想聽到的聲音就稱為噪音。如果負責聽力的聽覺毛細胞受到過度的噪音壓力作用因而受損,將造成聽力永久損失且無法復原。
隨著工業化的社會繁榮以及視聽娛樂的風行卻也造成了一個噪音的環境,很多的環境都有可能導致這種職業性噪音傷害如工廠、車站、機場、修車廠、舞廳、電玩遊樂場等環境。噪音性聽障是常見的職業性聽力傷害,但又常被一般大眾所忽略,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
常見的噪音來源:
1、工業噪音:公司或工廠(紡織廠、汽車製造廠、鋼鐵廠)機械設備運轉時或建築工地施工時機械所產生的聲音。
2、交通噪音(含航空噪音):機動車輛、飛機、火車與輪船的噪音。
3、社區噪音:包括KTV、舞廳、電動遊樂場、卡拉OK。營業場所如:百貨公司、PUB、餐館、夜市等。
一般環境下之聲音音量:
噪音來源 分貝
低聲說話 30~40
一般說話 60~70
吸塵器 80
車床 90~95
紡織機、印刷機 100
舞廳、KTV 110
噴射機起飛 120
噪音造成健康和生活危害:
一、直接性影響:首當其衝的是聽覺性效應如聽力損失、耳鳴、頭痛、平衡障礙。
二、間接性影響:非聽覺性效應指因噪音而引起身體其他器官或系統的失調或異常,其主要是透過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大腦皮質的刺激而引起身體的變化。
1、情緒影響:例如煩躁、不安、壓力、易發怒,疲勞;或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工作意外增加等行為效應上的問題。
2、溝通障礙:噪音暴露亦會導致交談溝通障礙、厭煩及工作士氣低落,甚至引起不舒適感。
3、心血管疾病: 會影響血壓、心跳速率增加,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如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甚至中風,還有少數報告指出會造成孕婦易流產的生殖性危害。
4、睡眠干擾:使人不易入睡、失眠。
5、消化系統: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腸胃不適、食慾不佳甚至導致消化性潰瘍。
6、內分泌系統:腎上腺分泌增加、壓力性荷爾蒙增加。
7、呼吸系統:呼吸不順暢、胸悶。
8、肌肉骨骼系統:四肢肌肉緊張不易放鬆。
9、其他:驚嚇、疲勞、妨礙記憶、瞳孔放大、情緒困擾、減低工作效率等。
哪些情形要懷疑聽力受到傷害?
1、下班後耳朵仍有嗡嗡聲。
2、和人談話時,覺得變小聲或聽不清楚。
3、別人發覺你說話變大聲。
4、聽不到門鈴或電話聲。
5、聽音樂時覺得音質改變。
6、把電視或收音機的聲音轉得十分大聲。
7、在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語音的能力變差
噪音引起聽力障礙時至醫院需要做哪些檢查?
1、基本理學檢查:
包括外耳及耳膜甚至中耳(若有耳膜穿孔)等之診視。
2、聽力學檢查:
如音叉檢查、純音聽力檢查、聽阻檢查、聽性腦幹反應等。
3、平衡功能檢查:
因為有些聽障病人其會伴隨有眩暈情形,所以也要視情況做此一檢查。
4、血液及血清檢查:
有些聽障是因為血液中之生化改變或是感染等造成,故有時也要抽血檢驗。
5、放射科特別檢查:
從最基本的顳骨X光照射至進一步之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等。
治療
長期處於噪音的工作環境中所引起的感音性聽力損失時通常是無法治癒,說明白點是根本無藥可治,只能趕快調離原本的工作環境,避免聽力進一步的惡化。必要時要使用助聽器來維持生活品質,所以『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要全面推廣落實。
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噪音的傷害:
1、正確、確實配戴防音防護具如耳塞、耳罩。
2、千萬不要在噪音環境中使用耳機聽音樂。許多人以為這樣可以遮蔽外界的噪音,其實反而會因距離耳朵更近,暴露更大的音量,增加聽力危害。
3、盡量少去音量過大的娛樂場所;避免暴露在突發性的噪音中如鞭炮聲。
4、充份的休息、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飲食和運動、快樂感恩的心永遠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
5、若是工廠噪音
(1)、以工程改善、維修機械等方法來降低噪音或隔絕噪音。
(2)、減少暴露在噪音作業下的時間。
(3)、有效個人防護具之提供或現場配置
(4)、員工教育訓練與認知加強
(5)、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與追蹤、回診。
結論:
如何保護聽力及避免噪音暴露的危害是確保生活品質非常必要的工作,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過度的噪音暴露將使我們的聽力受損,若聽力受損後,是無法以藥物獲得治療,其人生將是灰暗無光,不可不慎乎。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