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八日電)準閣揆劉兆玄今天公布第二波內閣人事,總計三十五位新閣員中五人出自大學校長,另有十二人在大學任教過或擔任院系主管職,「學界內閣」的形象鮮明。劉內閣成形後,如施政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可能淪為過渡內閣,部分爭議性的徵才作為,也可能成為遭人攻擊的箭靶。
競選期間高舉拼經濟、拾價值、重廉政的馬英九高票當選,使得經濟、廉政、府院黨和諧成為新政府與新內閣三大關卡。馬劉大量起用國民黨時代技術官僚與智囊主掌財經部會,也找來外界有不同意見的王清峰主掌法務部,以台聯賴幸媛主掌陸委會,平衡國內藍綠板塊對兩岸政策的拉鋸,也頗有「出奇致勝」的意味。
三十五位閣員中屬大學校長系統者,包括劉兆玄自己在內,共有六人,主掌教育部的鄭瑞城,是前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是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是前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政務委員張進福是現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曾志朗是現任聯合大學校長。
此外,閣員中有大學院長、主管資歷者有六人,曾在大學任教的也有六人之多,連同校長系統,有十八人系出學界,超過閣員一半,「學而優則仕」,在劉內閣充分得到印證。
此外,馬英九選前允諾內閣將有四分之一女性成員,從兩波人事三十五人中來看,女性佔十位,算是已兌現馬英九的競選承諾,尤其內定新聞局長史亞平、體委會主委戴遐齡、故宮院長周功鑫等,均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清新及正面評價人選。
不過向來標榜遵守體制的馬英九,他的政府第一任內閣名單中,卻仍有許多體制外的人才拔擢,像是內定法務部長王清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以及這次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三者出線著實讓人感到意外;當施政順利時,外界會認為馬劉用人獨具眼光,但若政策與高層發生扞格,對馬劉造成的傷害也將格外顯著。
外界批評新閣很多老面孔、擔心出身學術象牙塔的學者入閣將不利政務推行。馬營人士認為,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經常出現政策暴衝、偏離軌道的情況,找有經驗的老將在於先讓政務回到常軌,唯有基礎鋪實才能再求進步,而入閣學界人士也都有一定程度行政經驗,「組合也許不華麗、但絕對平實能做事」。
初步而言,劉內閣的團隊名單同時兼顧「熟手與清新人士」,但回到現實面,如施政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劉兆玄內閣很可能淪為過渡內閣,對馬政府而言,壓力將不只千斤萬擔;而劉兆玄今日一席「積極發掘有能力、操守好的新人交棒」,是否是過渡內閣的暗示,也格外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