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林貴中醫】中醫談憂鬱症

林貴 中醫師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心情起伏也是人之常情。在過去,遇到情緒低潮的時候,人們會先找一些方法自我調適,旁人也不會給予太多的壓力。但是現在不同了,近年來,精神病學家創造出「憂鬱症」這個疾病名稱,在媒體推波助瀾的報導之下,憂鬱症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看到外表悶悶不樂的人,大家就會「合理的懷疑」他。

前一陣子,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教育部預計在今年九月起對全國大一新生作憂鬱症問卷篩檢,意圖篩檢出「可能自殺」的學生,並追蹤輔導或轉介給精神科醫師。這項教育部即將施行的新措施,表面上看起來用意良善,但卻用錯方法。倘若施行,勢必引起極大的爭議與弊病。


photos.com


憂鬱症治療的背後動機,主要的一環就是開立與使用抗憂鬱劑,然而憂鬱一定要服用抗憂鬱劑嗎?有一位醫生描述曾經在花蓮參加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辦的訓練活動中的一段「有趣的」經歷。主要是中間有一名講師問台下的專業人員(當然包含至少二十個精神科專科醫師):「憂鬱症是否一定要服藥?」結果大家沈默至少一分鐘,最後有位資深的主任起來回答:「可以不用吃。」當講師詢問大家:「是否有反對意見?」你知道嗎?竟然一個也沒有。最後講師詢問這個主任他何以如此主張?他回答:「因為憂鬱症有它的病程,過了自然會好,所以不吃也沒關係。」

現代醫學認為至少有下列症狀的四項,而且至少已持續二週以上才算有憂鬱症:
(1)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或無興趣。
(2)精力明顯減弱,無原因的疲倦、軟弱無力。
(3)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4)自責或內疚感。
(5)思考能力或注意力減退。
(6)精神運動遲鈍或激越。
(7)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七項中有四項,而且已持續二週以上,不然,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情緒低落、內疚、自責或倦怠疲勞……等等。但只要調整情緒與作息,又可恢復正常。其實以上的認定標準,只能作為正常生活狀態的偶發情緒低落的認定標準。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如親人突然過世、失戀、事業失敗、重病等等重大打擊而使自己陷入人生的迷茫困境中,那麽這種認定標準就不够客觀而容易產生誤導。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為人身之君主,主宰人體生命活動。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云:「帝曰:藏象如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與人的接觸密集而頻繁,「愁憂恐懼則傷心」的機會就多。現代整個社會的生活飲食環境容易使人「形寒飲冷則傷肺」,使得「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由於「肺主氣,治節出焉」,一個人肺氣不足,治節無法調理,再加上心氣損傷,不也是造成憂郁症諸多因素之一.所以一個人必定是先處在身心狀態不好,也就是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必是身體處在不正確的狀態,也就是所謂「其氣必虛」的狀態,外邪才有可能趁虛而入。每個人一定要知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才是維持自己健康的基本之道。


photos.com


我要強調一個人會得憂鬱症,與飲食、起居、價值觀及對事物的得失態度是緊密相關的。當一個人工作過勞、食飲不節、起居無常,肯定其身心必處在疲憊的狀態中,再加上一些外在的壓力,得失心重,捨不得,又放不下,長期下來,身心靈受到傷害,有的人就陷憂鬱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舉個特殊的案例:朋友的父親過世,居然使她的母親兩年足不出戶,吃飯不敢上飯桌,拿碗飯躲在牆角,整天不說話,不是發呆就是躺在床上。幸好朋友的堅持,不讓家人把母親送醫院,而是慢慢引導母親學法、練功,到現在朋友的母親已經是個明朗、可親的老太太。

由上面的案例,可看出我的朋友以了解和愛心,堅持反對家人把母親送到醫院交由醫生處理,而是自己長時間的用耐心、愛心、體諒母親內心的傷痛,慢慢引導她的母親從學法,改變內心的困境,而練功更是使身體的百脈暢通,身體的狀況也越來越好,才一步一步的走出憂鬱症的困境。看來「時間、家人的愛心」再加上「學法、練功」對治愈憂鬱症確實有它的療效。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