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宣弼/台北報導〕工程會大選前與營造公會協商補貼機制,大選後已決定無論是在建,還是未發包的公共工程,全部暫緩補貼。工程會昨表示,對於施工廠商的補貼政策涉及合約公平合理性,工程施工及財政負擔與預算來源應尊重新政府的決策。
營造公會批工程會推託
營造公會發言人范國璋指出,工程會在選舉前一直打包票表示會對營造廠商給予協助,選舉一結束就馬上推說要尊重新政府的決策權,簡直是沒有誠信,目前營造業已面臨生死關頭,而距離新政府上台還有兩個月,業者沒有繼續等下去的本錢,到時不知道又有多少家廠商會倒閉,若是工程會如此推託下去,等於是逼營造業走上街頭。
榮民工程董事長歐來成表示,以目前的原物料飆漲的情形,許多業者也都快撐不下去了,希望工程會積極一點,儘快訂定營造工程物價補貼機制門檻。
今年2月底,營造公會提出鋼筋等營建物料上漲造成承攬公共工程的營造業者虧損,要求政府協助,甚至放話若政府無法提出合理的緊急補貼方案,將發動會員罷工、走上街頭。在政院要求下,工程會密集與營造業代表及各工程主辦機關展開協商補貼機制,初步共識為營造工程物價總指數補貼門檻自二點五%降為一點二五%、中分類項目由五%調降至二點五%、特定個別項目由十%調降至二點五%。也就是說,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波動在一點二五%以下時,承包業者將自行負擔,超過部分發包單位即予補貼。補貼方案將可回溯至九十六年1月,一直補貼至九十七年12月。據此標準計算,各工程機關對在建工程需補貼金額約八十餘億元。
工程會:選前協議非定案
工程會強調,當初曾對營造公會言明,相關協議須經各部會討論及行政院核定後方能定案;後因遇選舉結果改由新政府執政,才決定暫緩處理。
工程會說,未來政府是否給予承攬公共工程的施工廠商補貼,或其補貼金額多寡,均與現在政府會有不同之見解,且在總統大選後,立法院也要求看守內閣不應做出重大決策,公共工程施工廠商的補貼政策理應尊重新政府決策權。
營造公會痛批,當初已與工程會達成協議由工程會補貼在建工程八十億元,如今整個泡湯,下一步不知該怎麼走。工程會強調,當初只是擬訂處理原則,本來就該等政策決定後,由工程主辦機關依契約變更及預算程序辦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