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鸚鵡也是以築群聚巢著名。牠們原本生活在南美洲,由於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喜歡群體活動,容易馴服飼養,因而出現一些逃逸個體。逃逸者已在美國和西班牙建立起野生族群,且擴散速度快,很可能和當地原生鳥類競爭食物而造成危害,如今就連建築物、高壓電塔,也常因和尚鸚鵡在上面築巢而跳電。
和尚鸚鵡是一夫一妻制,但會群體合力構築一個大巢,築巢的高峰期雖在生殖季之前,但平常也會做些修補。群聚巢包含幾個巢室,每個巢室都住著一對鸚鵡,巢室除了供生殖,也是夜晚睡覺的場所。
大部分的鸚鵡都是洞巢鳥,自然環境中,樹洞的多寡、分布,常是影響鸚鵡族群數量消長的因素之一。和尚鸚鵡啣枝築巢,是鸚鵡中的異類,也因此能不受樹洞多寡的影響,唯一可以控制牠們族群的,是惡鄰居——斑翼花隼。
和尚鸚鵡與巢 由於適應能力強,和尚鸚鵡可以在許多地方築群聚巢,舉凡森林、農地、草原、沙漠,甚至都市等,都可以發現牠們的巢窩。和尚鸚鵡的群聚巢往往越蓋越大,不過和社會織巢鳥不同的是,如果食物資源越來越少,部分的和尚鸚鵡就會播遷出去,另覓他方重起爐灶。
和尚鸚鵡的群聚巢很容易「招蜂引蝶」,招來的往往就是斑翼花隼。由於大群的和尚鸚鵡有足夠的抵抗力,斑翼花隼通常會選擇小群的群聚巢寄居,將和尚鸚鵡列在菜單中,多數時候,和尚鸚鵡儘管敢怒敢言,卻又莫可奈何;反觀社會織巢鳥與非洲小隼的關係,就溫馨多了,因為非洲小隼很少捕食社會織巢鳥,有時還充當群聚巢的警衛,算是好鄰居。
* * *
另一種比群聚巢更能彰顯合作精神的是公共巢(communal nest),也就是同種多對鳥共用一個巢。這種鳥巢,大多為合作生殖的鳥類所築,例如冠羽畫眉、溝嘴犀鵑、圭拉鵑,及第二章提到築泥巢的使徒鳥、白翅擬鴉等。
繁殖季節,冠羽畫眉會集結成群,成員有數對成鳥,雖然個體間有階級,但每個成員的生殖機會很平均,大家共同築巢,在同一個巢內產卵,雛鳥除了親生父母外,還有幾位義父義母,這種方式,在鳥類中非常罕見。
生活在熱帶美洲的溝嘴犀鵑,也採合作生殖,雌鳥們在同一個巢內產蛋,最多可達30顆,擠得不得了。由於巢內空間有限,為了保障自己的蛋順利孵出,雌鳥之間,鉤心鬥角的情形很嚴重,常將別人的蛋偷偷踢出巢外,或推擠埋入巢的最下面或最旁邊,自己生的蛋則安排在中央,爭奪最容易照顧的位置。
台灣藍鵲育雛 在台灣,行合作生殖的鳥類有台灣藍鵲和冠羽畫眉,不一樣的是,台灣藍鵲的合作生殖是「巢邊幫手制」,也就是說,上一窩的哥哥姊姊,會留下來幫助父母養育下一窩的弟弟妹妹。我們時常看見一群藍鵲在山林間嬉戲,很可能就是同一個家族。近幾年,或許是保育觀念的普及,我居家旁邊的樹林,常年有一群藍鵲活動,牠們的巢則遠在樹林的另一邊,巢由一根根大小樹枝構成。
摘自:《鳥巢》商周出版社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