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迎戰原物料漲勢 量販四大機制坐穩低價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日報導】-輸入性通膨專題報導系列之十二(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二日電)近年原物料上漲,已數次帶動民生物價上漲,這使得6成民眾偏好到標榜民生物品最低價的量販店採買。量販店因動輒坐擁數十店連鎖規模的大量採購、庫存、物流與人力資源四大機制優勢,可與供貨商議價,終能穩住漲勢中的最低價王寶座。

台灣連鎖業競爭十分激烈,專供民生物資的量販業亦不例外,加上國際原物料近年頻頻調漲,落實量販店商品多元性、持續低價的壓力也加大。

快樂購卡市調顯示,近6成卡友選擇在量販購買民生物品,驗證持續穩住低價是量販的首要任務。

目前台灣最大連鎖量販為家樂福,全台已達47店;第二大連鎖規模為大潤發(24店);第三大為愛買(14店)。

密布的門市間競價壓力大,也使得台灣量販業每每在供貨商要求漲價時,總會設法要求漲勢是所有零售中最低(相對於便利超商、超市)。

業界強調,「量販不可能接受供貨商依成本漲幅調漲零售價,『合理』才是雙邊議價得成的主因。」所謂合理包含原物料占售價比例須考慮進去。

有業者透露,曾發生食用油大廠與衛生紙大廠與量販議價一年左右未果,最後通路商決定暫時斷貨,以穩住量販最低價的品牌精神。這顯示量販大型連鎖的售價主導權不容小覷。

但量販業也說,去年起明顯因原物料帶動民生物價波動的趨勢中,去年尚未引發同一品項全品牌調漲,因此量販的主導權也較有空間發揮;唯今年3月將調漲(衛生紙、冰品、沖泡式飲料等)趨勢已呈現全品牌調漲的情況,此時,通路與供貨商間的議價力求「合理」,以確保消費者持續在量販買到低價商品。

合理調漲策略以消費端與通路端看,業者指出,達成「一次購足的多元消費」及「物超所值」是目標。方式無非透過「採購、物流、人力及庫存」四機制強化運作效能。

採購方面,量販也會參考國際原物料基金波動預測物價波動,再鎖定新年或週年慶等大檔期、季節性商品提早進行下單動作,儘管量販還不是製造商,不至於做到國際搶料的規劃,但會向上探、與大盤商採購,以降低成本,藉此持續打出低價促銷。

物流部分,則需要供貨商與通路商雙邊合作,根據雙邊過往合作銷售的賣況分析送貨作業精簡、提高效率模式,藉此減少運送趟次所占成本比例。

人力方面,則研議各種作業流程中人力資源如何提高效能與價值,以分擔原物料成本漲價所增占比例。庫存亦占有抵制物價波動過高的效益,因為正確的庫存量有助提高量販在對的時間打出促銷價,過多、過少都無益。整體而論,上述4個機制都環環相扣、互相加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