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思台北報導)美食家梁幼祥同時身兼作家、餐廳老闆等多重身分,對於美食的講究不僅追求味美,還擅長運用養生食材以兼顧健康。所謂「美食」,不能少了視覺的擺盤之美,對於梁幼祥來說,他是用心在詮釋吃的藝術,力求將美食提升至藝術的境界。
由於朋友與秘書的推薦,3月17日梁幼祥撥冗前來觀賞《神韻》在台北的演出。梁幼祥被《神韻》裡所包含的多元文化所吸引,覺得《神韻》講到他的心坎兒裡了。
故事簡短卻動人心
「那麼多(民族)的文化,在藝術文化上的表現,雖然很多故事都很簡短,可是現代很多年輕人你要跟他講這種很長的歷史故事他可能不見得去聽,但我覺得整個舞團有很多元的設計,其實他包含了古典,也包含了現代的一些舞蹈,包括韻味的表現,讓我想到以前很多我已經快要忘記的故事。」
梁幼祥有感而發的嘆道:「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要的,而且像這樣的段子其實都應該讓小孩子來看,像后羿啦、嫦娥奔月,我們都快忘了!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太丟臉了,我覺得台灣太多的藝術工作者更應該要學習。」
「我滿喜歡后羿,還有鼓陣(指《大唐鼓吏》)。我們台灣在做『一地方一特色』,這幾年不管農產品也好,藝術也好,我覺得每個地方都應該有一些在舞蹈、在音樂方面有一些表現,我相信台灣可以有更多的台灣之光,不只是王建民。」
梁幼祥肯定的說會再來看《神韻》而且應該多帶一些孩子來看。
《神韻》應該被人捧著
「我想台灣有錢的財團看到這樣的東西是不是更應該去投入。我想外國人會很喜歡這種東西,因為我們在國外看到很多小的劇團都被人捧著,而像這樣的劇團更應該被人捧著,因為他更好。」
「尤其像(《神韻》演員們)在外國,離他的根很遠的我們的華人的後裔,還能把這樣的文化推砌起來,組成一個團體,甚至到世界各地宣揚,我覺得我們有錢的財團更應該出錢去贊助他們,使得這樣的文化在我們這一輩不會消失,不僅讓中國的古典、中國的深植的藝術讓全世界都知道,華人有非常多的藝術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
對於舞蹈的表現,梁幼祥謙虛的說自己沒有舞蹈的專業:「但是我看過非常多的舞蹈,這樣的團體,整個舞台的設計,我一直覺得我們財團要多贊助,不管他的背景、非常簡單的一些電腦動畫(指天幕的設計),使得舞蹈和台前串成一氣,他是設計過的,不容易。」
梁幼祥對於這種將天幕與舞台上的舞蹈表演串連起來的表現方式,讚嘆不已:「他們非常聰明的用現代化的佈景(天幕),通過佈景搭著音樂,然後呈現出他要表現的精髓,我覺得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不像我們過去我們看的任何舞蹈舞台,他們一關幕的時候搬道具的聲音是非常澎湃的。」
台灣的小孩子應該多看《神韻》
梁幼祥肯定《神韻》的演出,應該有越多人看越好。「我相信有越多的人去看《神韻》、就有越多人喜歡、有越多人去宣傳、有更多人去贊助,這樣的東西值得去推廣。我相信這樣的團體我們支持的越久,他們會越來越好!」
「我覺得台灣的小孩子應該多看,因為有太多這樣的舞蹈在台灣已經慢慢沒有了,台灣有太多的現代舞跟芭蕾舞,可是中國的舞蹈越來越少,我建議教育部跟未來的政府應該出錢。因為文化是要有包容性的,應該要讓我們的根,從我們的根開始去包容別的,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才能把更多的偉大的藝術包含到我們自己裡面來。」
文化要有包容力
梁幼祥認為:「我們現在台灣非常多的藝術工作者講太多的『本土』,我們是不是有更多的包容?其實我們在學很多外國的、學歐洲的、學美洲的,甚至於夏威夷毛利族的舞蹈我們都在學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近在咫尺的,離我們很近的,尤其我們中國文化的東西把他找回來,重新的融入,重新的出發,我相信世界上的人會更注意我們!」
「當然《神韻》是來自於北美,我們很喜歡,希望他們繼續的來,我們台灣的朋友會繼續的歡迎他們,我會繼續的看。」
藝術的表達是自由的
對於《升起的蓮》以法輪功學員被關押的故事,表達人們在精神面的追求,梁幼祥用「有容乃大」四個字來解釋他的想法。
「台灣是講民主、開放,只要你有你的思想,你有你的想法,無論你是政治也好、意識形態也好,或是宗教也好,你放進去,yes!只要觀眾接受就好。我覺得台灣的觀眾更應該學習有容乃大,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無論宗教也好,藝術也好,文化也好,政治也好,他就是要學習包容。」
梁幼祥進一步說明:「如果我們學習從這裡面看包容的東西,我們這個民族才會越偉大。我覺得不管你有你的神,我有我的神,他有他的神,都應該去尊重,我們甚至應該去學習人家有什麼、他們有什麼,我們自己有什麼,互相學習與省思。」
丟失了文化 我們還懂得自己是什麼?
梁幼祥覺得看《神韻》的時候,同時也省思著台灣丟失了太多文化層面的東西。《神韻》的成員是海外的華人,卻保有這麼完整的中華文化。
「透過舞蹈、透過音樂,這樣舞台的呈現,本來應該是台灣做得最好的,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去做,我們追求太多的現代化,太多的國際化,可是我們自己是什麼,外國人也不懂,其實我們自己可能也不懂。」
梁幼祥拿做菜來比喻:「台灣有很多四川菜,四川人吃覺得是台灣菜,為什麼呢?因為台灣台菜的師傅把四川菜的根丟掉了,所以他就變四不像,說他是台菜也不是,說他四川菜也不是,所以文化就是要有根,從根開始走他才是一個文化。」
如果斷了根去追尋外國的,把外國的東西都抄襲進來,那樣的文化是很淺的。「你要重新走一遍你的文化是很累的,創造歷史很累的,我們現在有那麼多偉大的歷史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背後,可是我們如果把他丟掉,是我們這一輩最可惜的事情。」
看《神韻》 省思如何把餐飲文化做得更好
「所以我看了神韻之後我覺得我們不管是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包括我們餐飲文化工作者,都應該要省思,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讓下一輩的人更知道我們有什麼。」
梁幼祥再次強調:「這麼多住在外國的華人,創作出很多我們都丟掉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應該省思一下,(《神韻》)有很多東西給了我們。」
不只是餐飲界可以將美食文化做得更好,梁幼祥一連用了好幾個「省思」,建議台灣藝術、音樂、舞蹈、舞台劇各界的朋友們,是不是都來重新省思一下。
「這麼多在外國長大的孩子們,不管他們來自於哪哩,至少他們離他們的根太遠了,而他們沒有忘記,而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做些什麼、去想一些什麼,這是給我今天最大的感受。」
《神韻》編導需要很深的內涵
梁幼祥認為要用一個舞蹈或音樂,很簡短的一個段子表現出故事的精髓是非常不容易的。
「需要很深內涵的文化工作者去執行,雖然我是處在不同的文化工作裡面,可以看到的是很多現代的人就是速食文化,太多的東西、太複雜的東西,古老的歌劇可能年輕人已經不喜歡了,所以這樣編舞的方式、編劇的方式,我覺得我們現代的藝術工作者也應該去參酌的一件事情。」
梁幼祥以「工程」來設想《神韻》的編舞、服裝、色彩的工作。「包括他的舞步、他的姿態,甚至於他的服裝、甚至於色彩的美,我覺得他是一個建設的工程!」
《神韻藝術團》讓人尊敬 更發人深省
「這樣一個在國外的團體他們這樣的表現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尤其台灣的朋友很多把自己的文化開始慢慢遺忘的時候,有這樣的東西來,讓我們想到小時候聽到的一些故事,從他們的段子裡可以看得到,讓我們去發想更多的東西,很多藝術工作者更應該從這樣的東西去省思我們還可以做什麼。」(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