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11)
半臂與披帛
半官是一種短袖上衣,其制由漢魏時期的 「半袖」發展而來。短袖衣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時稱 「繡掘」。因其衣袖之長,為長袖衣的一半,故稱之為 「半袖」,也稱「半臂」。一般多作成對襟,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長不掩肘。
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著半臂者並不多見。直到隨朝以後 ,穿半臂的婦女才逐漸增多。宋馬鑒(紅事始)引(二儀寅錄):「陌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襟,即今之長袖也。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新唐田.車服志)也稱:「半袖裙�L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此看來,半臂的重新出現,是在睛唐宮中,先為內官及女史供奉之服,著之以便勞役。到初唐時期才流傳到民間,成為一種常服,今觀陝西乾縣
唐永泰公主基墓道、甫道及墓室四壁,給有不少婦女形象,有的捧盒,有的抱壺,有的執扇,有的托燭,均作供奉之狀,當為一群宮女,在她們的身上,就大多穿有半臂式上衣。
另在石掉的四周,也雕有穿糯裙及半臂的宮女形象 (田50到了盛唐年間,掃袂之外加單一件半臂,已成時髦的裝束。不惟婦女如此,男子也頗喜穿之。《舊唐書.來子珣傳):「(珣)常衣錦半臂,言笑自若,朝士謂之。」同書《韋堅傳)也稱:「成甫又作歌詞十首,自衣缺膀綠衫,錦半臂」。這種服飾還用於朝貴。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安七年,唐玄宗賜安祿山「紫緩衣十副,內三副錦模子並田50蠢畫三品耍裙、披帛半臂。」可見當時的皇帝還親將半臂頒賜給自己的近臣。
製作半臂的材料,通常用織錦,因錦的質地比較厚賞,可產生御寒的作用。《新唐書.地理志)中記有揚州土貢物產中有 「半臂錦」一物,即專供製作半臂之用。還有一種西域出產的「蠻錦」,也是製作半臂的上好材料。如韓促詩:「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蠻錦紅。」這種織錦半臂,可以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泥頭木身俑上看到:該俑上著短糯,下著長裙;短褲之外加著一件半臂,半臂的織
料,就是西域常見的聯珠紋錦。
從唐人主塑上看,唐代婦女還喜歡在肩背上披搭一條帛巾,名謂 「披帛」。披帛的材料,通常以輕薄的紗羅為之,上面印圭各種田紋。形制大胡可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但長度較短,使用時披在肩上,形似一件披風。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及山西太原金勝村墓壁畫所繪婦女,就作這種打扮。
另一種帛巾,橫幅較寬,但長度多達兩米以上,婦女平時用此,輒將其組繞於雙臂。走起路來,酷似兩條飄帶。周肪《暫花仕女田)、(紉扇仕女田)及張萱 (搗練固)所繪的婦女,即披有這種巾帛。五代婦女的披帛,也作成這種樣式,如顧閑中(韓熙載夜宴田)、周文矩 (宮中田)所繪。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