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4)
從 「康國」傳入的 「胡旋舞」,服飾也很有特色,據杜佑《通典》記稱:舞者一般二人,通穿 「緋裸,錦繡綠稜渾檔褲,赤皮靴,白垮,雙舞急轉如風,俗謂之 r胡旋』」。它如 「拓杖舞」、「渾脫舞」、「霓棠羽衣舞」等等,都有各自規定的服飾。
胡舞在全國流行以後,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民間婦女極力模仿,以胡服、胡妝為美。在陝西西安豈項墓及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陶俑中,有很多穿胡服的婦女形象,通常著錦繡渾脫帽、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和透空軟錦靴,有的還佩有碟沒帶,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婦女服飾的典型情況。
除胡舞之外,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對漢族服裝也帶來一定的影牢。他們的服裝也被稱之為胡服,如西北地區的回精裝,就是其中之一。回鵲即現在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鶴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鵰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係,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因此,回鵰人民的服裝,也必然給漢族人民帶來一定的影牢,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曾一度流行過這種裝束。花蕊夫人(宮詞)中就記有當時婦女喜好 「回鵠衣裝回鶴馬」的情況。在甘肅安西愉林窟壁畫上,至今還可以看到貴族婦女穿著回鵲裝的形象。從固像上看,這種服裝略似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衣身寬大,下長曳地,喜用紅色織錦製成,在領、袖等處都鑲有寬闊的
織金錦花迸。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髮挽成椎狀,時稱「回鵑髻」,髻上另外還戴有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型金冠,上綴鳳鳥。括間還插有管釵,耳際及頸項各佩有許多精美的首飾。足上穿翹頭錦鞋。
唐代女服的領子,也有種種不同形式,比較常見的,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鶴心領等,盛唐以後,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堶惜ㄛ鴾漲蝖A袒胸脯於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思想開放。唐詩中有 「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之句,吟詠的都是這種裝束 。另外迸有一種 「綺夢纖紋見肌市」的服裝,�堶惜ㄤ菑�衣,僅以輕紗蔽體,在中晚唐時十分流行,並一直延繽到五代。我們從周肪(曾花仕女田)中就能看到這種情景。這種大胳新奇的裝束,在唐代以前是從未有過的。
樸@二頭紗帕典田領衫袍
懊頭紗帽和固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飾。樸頭又作 「樸頭」,它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由東
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唐杜估 (通典)卷五十七記:「後漢末,王公名士,以幅巾為雅。」下注:「按此庶人及軍旅皆服之。用全幅皂(帛)而向後燬髮,謂之頭巾,俗謂樸頭。」樸頭與幅巾的區別,主要在巾角,經過裁製的巾帛,四角皆成帶狀,通常在裹頭時前面二角包過前額,繞至腦後結帶下垂,另外二角由後朝前,自下而上,曲折附頂,於額上繫結。遠遠看去,背後似有兩條斑帶。由於另外兩角反曲
折上繫結於頂,故鎂頭又被稱之為 「折上巾」,如宋人趙彥衛 (雲麓漫鈔)記:「樸頭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絹,從後裹髮。音宋曰幕後,(北)周武帝遂裁出四腳,名曰樸頭,逐日就頭裹之,又名折上巾。」
至隋大業十年 (公元614年),吏部尚書牛弘上疏,提出樸頭的質地過軟,裹在頭上有傷觀瞄,故請在璞頭的裡面加一個固定性飾物,覆蓋在髮髻之上,以包裹出各種形狀,得到了朝廷的准許。這種飾物,名稱叫 「巾」,或叫「巾子」,它與漢魏時期單指頭巾的「巾子」名同而物異,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謂:「樸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幀也。」這種巾子貢物,在新扭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有出土。
唐代是樸頭盛行的時代,樸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在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扛,樸頭的形制經歷了幾次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巾子上。《舊唐書.輿服志)稱:「武德以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因內宴宰臣已下內樣巾子。開元以來,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純為頭巾、平頭巾子。相效為雅制。亦宗開元十九年十月,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 ,迄今服之也。」類似記載,還見於 (通典)、(唐會要) 、(封氏聞見ia>等史籍。綜合這些記載,並結合田像來觀察,知盛唐以前的巾子樣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制:
一、平頭小樣。這種巾子流行於武德至貞觀年間,其形制比較簡單,一般多製成扁平形狀。初唐垂家閻立本《步孽田)中的人物,即用這種巾子。
二、武家諸王樣。這種巾子,據 《唐會要)@a載,始創於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為武則天的發明。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這個人有項很大的特點,就是不囿於程式,喜歡革舊創新,如創造新字、改革年號 (其在位期間,年號更替達十七次之多)等等。對樸頭巾子的改革也反映了逼租情況。在當時,與巾子同時更制的還有文武官員的袍杉,如規定各級官員,按照不同的級別,使用不同的紋飾,文官飾禽,武官飾獸,明清時期官服上繡的補子,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從形象資料來看,經過改制後的璞頭。巾子顯著提高,中間部分並出現了明顯凹勢。如陝西乾縣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畫,凡繪男女僕頭,均作這種樣式。這三座墓葬的年代,都在神龍二年 (公元706年),上距則天改制,不過十五年時間,應該是代表了當時的情況。
三、英王路樣。始創於景龍四年 (公元710年),其式「高而賠」。按 「賠」字即傾覆的意思。這種巾子比 「武家諸王樣」更高,左右分瓣,形成兩個球狀,並有明顯的前傾。如陝西長安唐鮮于庭海基 (公元723年)出土陶俑所示。陝西咸陽底張滔唐墓出土的陶俑,也作這種巾子 。除 「英王路樣」之外,當時還有 「魏王賠」、「陸頒賠」等名色。如張鰲《朝野食載》記稱:「魏王為巾子向前路,天下欣欣慕之,名為 『魏王賠』,後坐死。至孝和時,陸頌亦為巾子同此樣,時人又名 『陸頒賠』,未一年
而陸頌殯。」這是說 「賠樣」巾子朝前傾附,含有 「傾覆」滅亡的凶兆,所以被視為不祥。因為這樣,開元以後,這種巾式漸為人們所遺棄。
四、官樣。出現在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公元731年),因最早為 「供奉官及諸司長官」所服,故稱 「官樣巾子」。其形制比英王路樣更高,但無前傾,圓球之狀也漸漸消失,頭部呈尖型,陝西西安東郊唐章令信墓出土的陶俑,為公元758年的遺物,就作這種巾式。
除巾子以外,較頭後面的兩腳,也有各種形制,有的下垂至頸,有的下長過肩,有的將兩腳反搭在上,然後插入顱後結內。由於這些帕頭均以柔軟的紗羅所制成,故統稱 「軟腳樸頭」,到了中晚唐時,還出現一種 「硬腳樸頭」,在樸頭的雙腳之內,加進絲弦之骨,使之堅挺,從外表上看,兩腳上翹,猶如一對硬翅,故名 「硬腳撲頭」。敦煌莫高窟156窟晚唐壁畫中就給有這種形式的帕頭。
樸頭后為男裝,但在陌唐時期,女子也十分喜愛,我們從形象資料中就能看到不少瑛頭的婦女形象,如陝西富平唐高祖第十五子李鳳墓出土的壁畫,即給有裹樸頭、穿男裝的侍女形象。又如陝西禮泉唐鄭仁泰墓出土的女俑,濃眉朱唇 ,嘴迸多點有面宙,其中有三人真以樸頭;按墓志記載,墓葬年代在麟德元年 (公元644年),可見在這個時期,女子繫爽帕頭,是一種普遍現象。宮中婦女也不例外,如《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礦七事,歌舞於帝前」說明這種風俗不僅流傳在民間,還傳到了宮腋,連皇帝內眷都十分喜愛,高宗以後,女子媥蹀的現象延績不衰,在陝西乾縣章悽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妻上,都給有這種情況。盛唐畫家張萱所繪(號國夫人遊春固)中也有幾個真著樸頭的婦女,反映了當時的風俗。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