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Au8 娱乐- 线上博彩全攻略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看電視?

李偉文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許多朋友覺得我們家最怪的地方是沒有電視,他們很難想像活在21世紀的台灣,不看電視的人怎麼在社會上存活?怎麼與人往來聊天?

這個月出版了我的第五本書:「教養可以這麼浪漫」,許多在媒體工作的朋友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至今不到一個月,就有十多個不同媒體的專訪,其中有不少人對於「沒有電視」這一點相當好奇。

他們問:「孩子不會抗議嗎?他們怎麼跟班上同學聊天?不看電視會不會不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沒有電視機孩子會不會抗議?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家沒有電視。如果有電視的話,我就沒有時間把《經濟學人》週刊從頭看到尾了!」的確,每天回到家我們一家大大小小各自都有非常多想做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看電視,因此,孩子從來沒有抗議過。

不看電視孩子怎麼跟班上同學聊天?

我想孩子們之所以追求流行,附和時麾的八卦話題,無非是想獲得「與同儕一樣」的安全感,因此,若是我們讓孩子擁有自信心,從其他地方的表現獲得同儕的肯定,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在那些沒有營養又無聊的八卦話題或商品流行的追求,甚至孩子還可以引領班上同學關注值得投入的話題,如環保,或其他公益的行動。

孩子不看電視會不會不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這個問題不約而同有好幾個廣播電台主持人問我,我只是反問他們:「難道你真的認為孩子看臺灣的電視新聞報導就會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更有國際觀嗎?」只見他們愣了一下,想了一想,然後苦笑無言以對。

台灣的電視新聞完全沒有辦法讓我們瞭解真實的世界面貌,更無法建構完整的世界觀。除了國際新聞非常少之外(即便有,也是國際花邊新聞),國內新聞由於SNG現場連線的盛行與濫用,看電視的民眾只能傻傻地跟著記者看車禍現場,看火災現場,看政治人物的口水泡沫,不要說認識世界,反而長期看這樣的電視,所謂思考的深度只能變成草履蟲般地反射動作,腦袋不變成弱智就萬幸了!

其實在網路及通訊科技的進步之下,在這個時代要獲得即時訊息已經不是問題,因此媒體能夠快速傳播新聞也已經不該是最主要任務,媒體應該要在每天發生數以十萬百萬計的新聞中,透過選擇與詮釋,讓民眾知道資訊的意義,瞭解新聞背後的歷史淵源與對未來的影響。若以此觀點來檢視台灣日以繼夜地新聞轟炸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聞(搞不好百分之百)都是不合格的。

除了新聞之外,電視節目看似五花八門熱鬧異常,但是究其實質,若非空洞就是雷同。電視被專家學者稱為「零度媒體」,意思是電視像變形蟲一樣,可以適應所有社會階級與環境,並且突破語言限制,它所傳播的訊息特徵是「沒有內容」,看了節目,觀眾只得到一堆事不關己的資訊(假如你碰到一個整晚黏在電視前三、四個小時的人,問他剛剛看了什麼?十之八九的答案是瞠目結舌,想不起來)。有一個研究發現,看電視的民眾平均每分鐘轉台22次,也就是每二點七三秒轉台一次。

電視會養成人們不專注,浮動的心。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訊息,心智被凍結。

我們為了放鬆而看電視,卻反而看了電視之後在精神上肉體上更加疲累。

若是我們希望孩子養成主動求知的精神,將電視機擺在家裏是危險的。當然,電視節目中也有好的影片或節目,但是我相信值得看的節目都會製作成DVD,公立圖書館應該會購買,可以免費借得到,然後配合孩子的學習進度與自主的時間安排,以主動且專注的心情觀賞這些影片,讓電視裏的影像與資訊成為我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打發時間的電視保母。

轉載自:中時部落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台北十七日電)行政院永續會委員李偉文、陳曼麗與張長義今天召開記者會,反對政府投入新台幣千億元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要求行政院應把資金投入於包裝東台灣的景致與文化特色行銷國際,使東台灣能成為國際級觀光景點,別為了迎合國民旅遊與選票利益炒短線。
  • 面對琳瑯滿目的暑期活動與課程,本文作者──台灣著名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的一對女兒,選擇參加了「騎鐵馬遊台灣」的活動。偉文爸爸說,這是一個可以培養孩子的韌性和挫折容忍度的活動,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那時而烈日當空、時而大雨傾盆,騎著腳踏車環繞台灣14天的感覺吧!!
  • 在這個科技能製造並虛擬出所有影像的時代,我們愈來愈弄不清楚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各種螢幕也塞滿我們視野所及之處,電視、手機、電腦、超音波顯示幕、心臟監視器……螢幕無所不在,指導我們、娛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形塑了我們的思想與靈魂。我們吃飯不再是因為肚子餓,我們的休閒也成了生活中必須設法填補的空檔。
  • 對世界存有好奇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能主動學習,有自制力與積極性,熱情且樂於幫助別人,這些古老的德行反而是未來高度競爭下決勝的關鍵。
  • 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過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移居英國,當中家長最為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許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選擇移民。移民英國的港爸Gordon Lam,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來到英國讀中學,即將升讀大學,究竟他們需負擔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樣應對龐大的教育支出呢?
  • 為何小孩曾經那麼乖巧可愛,長成青少年卻完全變個人?愛唱反調、愛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話就暴怒!完全不知該怎麼相處?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