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孩子
為什麼年僅六歲的孩子,就那麼喜歡爭雄鬥勝求第一?
記得有次我跟孩子說,爸爸最好,媽媽第二,玉鳳第三,她馬上開口反駁:「我才是第一,我是最好的。」我心想:「孩子真的知道什麼是第一嗎?」
「強出頭」也是她的專長之一。有次她和弟弟一塊兒玩堆積木的遊戲,竟突然地把所有的積木都推倒,說自己是「藍波」,這些行為真令我們毛骨悚然,你能為我分析原因嗎?
*觀念交流道
心理學家將這樣的行為稱為「叛逆」,我則稱它「反抗期」。以生涯發展的觀點來看,一生大約有兩個反抗階段,一是「三至六歲」,另一個則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像吃了「回童丹」,退到三歲的「自我中心」階段。
他們開始認為世界是跟著他運轉的,期待每個人都喜歡他、愛他、欣賞他、尊敬他,甚至崇拜他。這當然會引起父母不悅,與親子的衝突,因此我們才會經常聽到父母埋怨:「你不要老是以為只要你才能受到特殊待遇。」或「你再亂發脾氣,我就不理你了。」另外,則有一些父母憂心忡忡的說:「這樣的孩子不會有問題吧!」老實說,當然不是問題行為,只是成長必經的軌跡罷了。
三至六歲的小孩子,確實不會輕易禮讓別人,他們只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張、自己的習慣,並且認為唯有他們才是正確的,別人應該向他俯首稱臣。當他們的想法未被接受時,便會表示反抗,或忍不住的大發脾氣。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學會「進退」之道。「進」的原則是,以「鼓勵」、「讚美」的方式加強孩子安靜、友善的行為,並在他心情良好時,提醒他:「喜歡和別人爭執或推倒積木的人不是真英雄哦!真正的第一名應該是那種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或者告訴她:「玉鳳啊!你最近常發脾氣咧!這讓爸爸覺得很難過。」如此將有助於孩子反省自己。
「退」之道則是,當孩子正在發脾氣時,不要跟著怒火中燒,和孩子「對戰」起來,暫時「迴避」!俟孩子情緒平息之後,再設法傾聽他的感覺,或與他探討生氣的原因,或將他那種根深柢固的「爭勝」觀念,引導到如功課、學琴、塗鴉、唱歌、跳舞等方面。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