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一諾千金

史清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60
【字號】    
   標籤: tags:

信守諾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孔子講過: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信守諾言,言而有信不僅是做人必須遵從的準則,也是保持社會和諧的一個基本要求。

流傳千古的成語「一諾千金」不僅反映了古人重諾言、重信用,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物質金錢都比不上一個人的高尚人格和誠信的美德。「一諾千金」出自司馬遷《史記•季布來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故事說的是: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他以信守諾言而聞名楚地。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多次率兵打敗劉邦的軍隊。等到項羽刎頸烏江戰敗後,劉邦坐天下,他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並下令有膽敢窩藏季布的論罪要滅三族。

由於季布為人所敬慕,濮陽的一個周姓人家暫時收留了他。但是,周家說:「漢王朝想盡快捉拿到將軍,很快會追蹤到我家了,將軍如能聽我的話,我才敢獻計策給你;如果不能,我情願先自殺。」季布應允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頭髮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將他和周家的幾十個奴僕一同賣給了魯地的著名遊俠朱家。朱家心知是季布,便買下季布和奴僕,將他們安置在田裡耕作,並且告誡兒子說:「田間耕作的事,都要聽從這個傭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一同用餐。」

朱家便到洛陽去拜見了汝陰侯滕公(夏侯嬰)。滕公留朱家多住了幾天。朱家乘機對滕公說:「季布犯了什麼大罪,皇上如此急迫地追捕他?」滕公說:「季布多次替項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 抓到他才善罷甘休。」朱家說:「您怎麼看季布呢?」滕公說:「他是一個賢者。」

朱家說:「做臣子的為其主上所用,季布受項羽差遣,盡職而已。難道項羽的部下就可以全都殺死嗎?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僅憑個人的怨恨就去追捕一個人,不是在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如何器量狹小嗎!以季布的賢能,漢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這種忌恨壯士而去資助敵國的舉動,就是伍子胥為什麼要鞭打楚平王屍體的原因了。您為什麼不從容向皇上說明呢?」

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俠客,猜想季布一定隱藏在他家,便許諾向皇上去說明。滕公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於是赦免了季布。朱家因此而在當時出了名。後來季布被皇上召見,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王單于曾經寫信侮辱呂後,呂後大為惱 火,召集眾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將領都迎合呂後的心意,齊聲說好。而季布卻說:「樊噲真該被斬!當年, 漢高祖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麼可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況且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才引起陳勝等人起義造 反。直到現在創傷猶在,而今樊噲又當面阿諛逢迎,是想要使天下動盪不安。」一時,殿上的將領人人都驚恐不已,呂後因此退朝,從此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

楚地有個叫曹丘的先生,擅長辭令,能言善辯,喜歡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與竇長君有交情。季布聽說後,便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我聽說曹丘先生不是個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交往。」後來曹丘先生回鄉,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曹丘一再堅持,竇長君只好寫了一封介紹信。

曹丘先派人把竇長君的介紹信送給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著曹丘的到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得黃金百 (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怎麼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的呢?況且您我都是楚人。我向天下人宣揚您的美名,難道我還不重要嗎?您為什麼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心裡頓時高興起來,請曹丘進來,留他住了幾個月,把他作為貴客招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目光短淺不能自見,所以需要鏡子;智力短淺不能自知,所以需要道德。看見自己臉上的斑點不是鏡子的錯,發現自己做錯了不要怪道德標準。沒有鏡子就不能梳理頭髮;沒有道德標準就不能解開迷惑。
  • 「共挽鹿車」中鹿車指古代的一種小車,稱讚夫妻同心,安貧樂道。
  • 相傳春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成語故事破鏡重圓不僅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更反映出古人成人之美的美德。
  •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 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是修煉文化,許多成語典故都來源於修煉。成語「叱石成羊」來源於一個道家修煉故事。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已經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了,它出自西漢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人間訓》。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聲名響譽天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