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博彩平台排名 - App Store

我家的黑冠麻鷺

文、攝影/陳淵燦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我家與鄰居,有一塊共同用來栽植灌木花草與晾曬衣物的後院,幾天前竟飛來了一隻大型野鳥。首先發現的是妻,她興奮地跑進來告訴我這喜訊。她只會說,像以前在中山公園看到的、在地上啄食蚯蚓那種褐色的野鳥,很像「暗公鳥」(夜鷺類之通稱),不太怕人。

這真是喜訊!我二話不說,馬上跑向二樓,拿出相機,由後門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一時之間,還找不到牠位在何處,只得瞠目以對。妻在後,小聲地告訴我:「你看,就在圍起花壇的一排矮磚頭上……」

果然牠就在那兒!豎起長嘴向上,一動也不動地在磚頭上。我以慢動作靠近了牠,先拍了一張。我想這隻大型鳥兒,敢情飛離約有一公里之遙的公園,竟然相中了我們家後院不到3到4坪寬的、長條型的花壇?!

花壇的盡頭是一片矮牆,跨過去後接上巷道,可以通到光彩街;這時剛好有一老人走過來探視他栽培的藤蔓植物,比我更接近牠;我還來不及出聲警告他,牠已受驚飛上高圍牆,再飛到附近人家屋頂上。雖然我已連續拍了好幾張,卻依然懊惱;只得窮追不捨,用伸縮鏡頭連續拍了好幾張,這才歇了手。

想起前年8月間,曾經有一隻黃嘴角鴞,飛來後院低矮的印度櫻桃樹樹枝上歇腳;而那隻「貓頭鷹」竟然看上我們這種尋常百姓家,實在喜不自勝;也收進鏡頭,發表在94年8月9日的大紀元時報文化博覽版上。現在為了確定這隻鷺科鳥類的正名,這才發現原有的那本《台灣鳥類彩色圖鑑》,最近送給住在台北、讀高二、喜歡賞鳥的孫女兒了。

手邊無工具書,實在有所不便,當天晚上立刻到書局買了一本林英典撰文及攝影的《發現台灣野鳥》,找到「黑冠麻鷺」的說明與照片。不過書上的照片,比我拍到的漂亮多了。特別是牠胸部到腹部、尤其腹部的花紋,更令人聯想起迷彩裝的花樣與色彩。難怪只要牠抬高頭頸部,一動也不動,的確很難發現牠。

我在公園草叢中或泥地上,曾經看到牠從地裡用力啄出並夾起蚯蚓,卻很有技巧地歇一會兒,似乎是等蚯蚓疲軟了,再夾拉;如此分段拉起,能把整條蚯蚓拉出來填飽肚子,令人嘆為觀止。

又聽一位鳥友說,這種鳥兒耳聰目明,特別是聽覺特別發達,能聽出地底下蚯蚓爬行的聲音;只要一聽到有蚯蚓的動靜,必定會停下腳步,等到蚯蚓快冒出頭來,立刻啄出來,又狠又準,很少失誤。仔細觀察牠的一舉一動,似乎又蠻吻合的。因而既是蚯蚓的剋星(其實蚯蚓的鑽洞能使土壤鬆軟,有益農作物吸收養分與成長,應屬益虫),又是啄食「專家」。

買來的新書註明:黑冠麻鷺是稀有的留鳥,台北市植物園區裡,每年都有牠繁殖的紀錄。經常在低海拔的溪畔或樹林下,啄食蚯蚓或小青蛙;遇有驚擾,立起冠羽或靜止不動,偽裝為環境的一部分,頗為可愛。

我家這隻黑冠麻鷺,也許在中山公園裡「度方步」覺得無聊,想換個地方與口味;於是飛來這方寸之地,試試運氣與嚐鮮的吧。

但願今日相會,不僅是驚鴻一瞥;今後仍能時時相見,常留芳蹤。◇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二天遊覽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由埔里出發,在郊區換乘小巴士經霧峰進入遊覽區的路上,每遇大轉彎處,路側就豎有台灣俚語標示牌。就搜羅俚語的性質與形式而言,應是屬於歇後語之類。加上在十數部小巴士中的先導車上,有當地導遊以無線電話向車隊用台語解說每句的要旨所在。一路行來,隊員們莫不聽得津津有味,相視交換會心的微笑。
  • 頃報載:美國美泰公司對於最近大規模召回中國製造油漆含鉛過高的毒玩具,向中方道歉;理由是出於該公司設計失誤,責任不在中國製造商。
  • 竹仔坑古道,起自嘉義縣梅山鄉瑞豐村(坔埔,海拔1020M)氣候涼爽,樹木蓊鬱,風景優美。特別是連結古道終站精華地段──龍宮瀑布和雷音瀑布各具(分開的瀑潭,當地人稱為雙水潭)讓賞景的遊客有豁然開朗,不虛此行的感受。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