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国体育彩票开奖结果 - 体育

鐘奶奶四代承傳「南園」湯圓馳名海內外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潘文山台北報導)過完元宵節吞下湯圓,這個黃曆新年才算結束。提到湯圓,台北的饕客都知道南門市場的「南園食品店」,由於南園堅持原味而且手工製作湯圓,在台灣的食品市場有一定的知名度,南門的湯圓銷售海內外。

南園食品店創立30幾年,以販售手工製作及傳承四代的家鄉美味為主,包括粽子、湯糰、酒釀等道地的古早味都很受市場的歡迎。掌門人鍾奶奶頂著一頭蕩得捲捲的白髮,在店裡坐鎮指揮,一有空還要幫忙,很難想像她今年已經高齡75歲了。

鐘奶奶談起湯圓如數家珍,芝麻湯圓要好吃的關鍵:首先選擇芝麻肉要厚,用意是口感會比較好。而花生一定要好,用小火慢慢的細炒,越細越好吃。而火候的調整也是好吃的關鍵。

鐘奶奶說,不管如何忙碌也要客人吃的歡喜,吃的健康。因為堅持要原味、要健康,才會讓客人一直回來購買。今年元宵節要做500斤的湯圓,要在10天時間要做完,員工大家都要輪三班制,就連三個公務人員的兒子和女兒,也會回來幫忙。

由於南園賣的東西口碑好,購買的客戶來自四面八方,包括公家機關、公司行號,甚至遠在國外的華僑都電話來訂購。鐘奶奶說,尤其南園的芝麻湯圓特別受日本觀光客的喜愛。同時也強調南園所生產的食品,一定是要原味、健康並且手工製作。

當然服務的效率也很重要,員工一個動作就要做好,鍾奶奶說,南門市場外不好停車,不這麼要求,客人的車子可能就會被拖吊。

由於今年原料不斷的上漲,承受的成本壓力也不斷上升。但為了回饋客戶的愛戴,南園還是不輕易的調漲,所以目前所賣的湯圓還是相對比市場便宜很多。鐘奶奶笑笑的說,我們是用行動來表示對客戶的回饋。

每年端午節前夕也是如此,總會出現大排長龍的景象,這些排隊民眾為的就是來買出自南園的道地湖州粽、豆沙粽,也有特地遠從中部的台中趕來台北買粽的客人。顧客說,這就是我們最懷念的30幾年家鄉滋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攝)三芝農會以自家栽培的杏鮑菇生產杏鮑菇元宵。(記者黃其豪攝)〔記者黃其豪/三芝報導〕台北縣三芝鄉農會田媽媽家政班推廣三芝杏鮑菇,產製每粒十元杏鮑菇湯圓,「俗夠大碗」,邀請民眾到三芝品嚐杏鮑菇湯圓順道賞櫻。農會田媽媽電話(○二)二六三六○九五五。
  • 【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十八日電)再過三天就是元宵節,鬧元宵就是要應景吃湯圓,今天有一項網路投票顯示,網友喜愛的湯圓口味很傳統,最愛黑芝麻,人氣最旺是老店,五十年老店「台一牛奶」的湯圓最受青睞。
  • 元宵節要到了,來碗熱呼呼的湯圓是一大享受,但熱量也是超標準。營養師表示,一顆包餡湯圓熱量約七十大卡,相當於四分之一碗飯的熱量,建議一天食用不要超過五顆,尤其是罹糖尿病、高血脂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民眾,要記得忌口,適度品嚐即可。
  • 抽驗25件湯圓5件散裝不合格高縣衛生局到縣內大賣場、量販店及傳統市場抽驗各式湯圓共二十五件,檢驗結果不合格的五件均屬於散裝。(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攝)高縣衛生局到縣內大賣場、量販店及傳統市場抽驗各式湯圓共二十五件,檢驗結果不合格的五件均屬於散裝。(記者方志賢攝)
  • 【大紀元2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二十日電)花蓮縣衛生局在縣內各大賣場、超市、湯圓飲食店和傳統市場抽驗元宵節湯圓,總計抽驗十六件不同品名的湯圓,檢出一件不法添加防腐劑去水醋酸的產品,衛生局表示,依規定湯圓不得檢出去水醋酸,但這項產品違法添加,衛生局將依法處罰業者,並要求回收銷毀不合格的產品。
  • 時入鼠年,台美人媽媽教室以烘焙課打出好彩頭,上週由連敏惠及林麗莉,講授各式蛋糕卷及鳳梨酥的製作,並提供鮮肉湯圓提早慶元宵;學員學習興致高,做得開心吃得過癮。
  • 台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