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9日訊】(據中廣新聞繆宇綸報導)「IDF 20周年 台灣的產業政策在哪裡?」
IDF「經國」號戰機一號原型機,在20年前的12月10號正式出廠,讓我國的航太工業,在累積PL-1「介壽」號、T-CH-1「中興」號、XC-2、AT-3「自強」,以及A-3「雷鳴」之後,正式進入超音速的新境界。20年來,在空軍三種二代戰機中,IDF不但妥善率高,而且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IDF更是唯一能擔負戰備任務的二代戰機。回首這20年,對實際參與研發工作的人來說,艱辛的過程真是不勝唏噓,總統馬英九說『我記得在出廠前幾年,有一些在任何一架飛機出廠前都會遭遇到的困難,那時候社會上有「少數人」就批評說我們經國號戰機IDF是I Don Fly,但是20年來,經國號戰機服役的紀錄顯示,她不但不是I Don Fly,她是I Do Fly!(掌聲)不但是I Do Fly,而且是I Do Fight(掌聲)不但不是我不能飛,是我能飛,而且我還能戰鬥,更重要的是 I Don Fail!』
這「少數人」不是別人,就是曾經貴為總統的陳水扁。陳水扁就任總統後,曾經主持台南聯隊IDF成軍典禮,改口大加肯定IDF。漢翔公司也對IDF進行代號「翔昇」的性能提昇計畫,編號10005的單座機在前年10月間首飛,編號10006的雙座機則在去年3月27號首飛,並被命名為「雄鷹」戰機『就像我們台灣特有品種的「台灣蒼鷹」,不斷地翱翔於天際,嚴密地守護著我們自己的家園,因此取「台灣蒼鷹」的雄姿,將新研製的戰機,命名為「雄鷹」戰機!」』
馬總統則形容,這就像是「經國號」這個剛滿20歲的女兒,被親生父母帶回重新「加持」『這幾年經國號戰機也進行性能提昇的工作,在「翔昇」計畫的執行之下,她的火控雷達、飛控與航電系統都加以提昇,也在去年曾經由陳前總統命名為「雄鷹」戰機,換句話說,它在快滿20歲的時候,又經過它的原生父母予以加持,現在實力更為提昇!』
按照空軍的規劃,台南聯隊的IDF戰機可望由漢翔昇級為「翔昇」機,清泉崗聯隊是否一併「動手術」,則要視我方能否取得美方同意出售F-16C/D而定,換句話說,IDF雖然昇級為「雄鷹」,但是能否真正展翅飛翔,變數依然很多。在IDF完成量產後,漢翔的研發能量便持續萎縮,不少研發人才外流,例如南韓的A-50「金鷹」噴射教練機,就是出自漢翔外流的研發人員之手,這個現象看在當年駕駛第一架IDF原型機升空,如今還在第一線參與「翔昇」機試飛的吳康明眼裡,自然是感慨萬千『就是希望國家能夠支持航太政策,不然真的很可惜……當初20年前,所有國外學人回到台灣,包括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投入這個行業,但是經國號出來以後,因為我們可以買到其他新飛機,就變成對國內的航太業不太重視,才會造成現在大家覺得人才流失……其實航太業本身是所有產業的大成……就像美國NASA一樣,他所延伸出來的高科技可以運用到不同的領域裡。我們有很好的電子業、電腦業、電腦人才,但是我們賣給人家的都是產品,人家國外一萬塊錢的電腦,找個軟體程式寫得很好的人,把它寫成模擬機,變成系統賣回來,它的價值可能高逾一百倍,甚至一千倍,後面的維修又是一塊很大的餅,所以我們今天要想辦法把這些國內很多高科技的東西結合起來,把它變成系統產品賣出去,這樣子它的附加價值才會高!』
對台灣的航太工業來說,IDF幾乎是從無到有的東西,但因為沒有持續發展壯大,如今陷入尷尬處境。這不免讓人想起,台灣的高科技電子業曾經在國內叱吒風雲,但是這波國際金融海嘯竟讓大家發現,這些高科技廠商還是搞代工,還是要花大把銀子買製程專利,結果和當年代工生產球鞋成衣網球拍一樣,一旦外銷受阻,只有關廠的份。我們是否要發展從研發、製造、檢測到維修一條鞭的航太工業,或許可以探討,但是,從IDF 20年來走的路可以發現,如果我們不從根本做起,只有追求最新最炫最熱門產業的產業政策,則當前的科技業,不過是另一雙球鞋,另一把雨傘罷了。(IDF一號原型機首飛照片由漢翔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