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選讀(二十)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婦女幽閉於深宮中,情形實在值得可憐和同情。隋朝末年,隋煬帝無休止的選取宮女入宮,以至於離宮別館,不是皇帝常去的地方也都有很多宮女。這都要耗費百姓的財力,我不贊成這種做法。而且宮女除了灑水掃地之外,還有什麼用?如今打算放她們出去,允許她們自由選擇丈夫。這不僅節省費用,而且也能平息宮女的怨恨,使她們都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於是先後從後宮及掖廷放出了三千多名宮女。
貞觀二年,關中乾旱,並發生大饑荒。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水旱不調和,都是因為國君喪失仁德引起。我沒有修養好德行,蒼天應當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卻遭受這麼多困苦!聽說有賣兒賣女的人,我很憐憫他們。」於是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去巡查,拿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孩子,還給他們的父母。
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去世。太宗皇帝聽說後,悲歎哀悼,並到郊外為他發喪致哀。有關人員上奏說:「根據陰陽書的說法:『喪日在辰日,不能哭泣。』這也是社會習俗所忌諱的。」太宗說:「君臣之間的情義就像父子一樣,哀痛發自於內心,還避什麼辰日?」於是便哭泣。
貞觀十九年,太宗皇帝御駕親征高麗,駐紮在定州。只要有部隊來到,太宗都親臨州城北門撫慰他們。當時有一個隨從的士兵病重,不能進見。太宗詔令把他抬到自己座前,詢問他的病情,並下令州縣的醫生給他治療。因此將士們沒有不心甘情願跟隨太宗出征的。等到大軍回師,駐紮在柳城,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擺設牛、羊、豬三牲隆重祭奠。太宗親臨祭奠,哀悼痛哭,全軍將士無不落淚。觀看祭奠的士兵回到家鄉,把這個場景告訴陣亡者的家屬,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喪,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太宗征伐遼東,攻打白巖城,右衛大將軍李思摩被敵人的弓箭射中。太宗親自替他吮血治傷,將士們沒有誰不因此感動並深受激勵。
評講:「仁惻(音冊)」的意思是仁愛和憐憫。據《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這裡「使民」的意思是馭使老百姓;這句話的大意是:「唐堯樹立孝慈仁愛的美德,對待百姓(或說馭使百姓去做事)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從今天選讀的這幾段古文故事中我們也可看出,唐太宗確實是愛民如子,不管對朝廷的官員或是對普通的士兵,都充滿了仁愛。正因為這樣,士兵才會心甘情願的跟隨太宗出征,並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正如《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所說的:「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
唐太宗對宮女憐憫,並放三千餘名宮女出宮,任求伉儷;從這件事情亦可看出,聖王仁惻的美德,完全是天性的流露,沒有一點的造作。筆者認為,做為一個人,只有完全去掉了私心,才會讓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3/27/51208.html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