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釀高粱酒 嘉義酒廠台灣製酒時光隧道
【大紀元12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14日電)南台灣嘉義酒廠是台灣最早釀製高粱酒酒廠,並留存一罈酒齡逾半世紀的台灣高粱酒,成為鎮廠之寶。民眾只要走一趟嘉義酒廠,有如走進台灣製酒的時光隧道,訴說著昔日輝煌歷史。
嘉義酒廠的前身,是日本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由日人赤司初太郎經營,大正5年(民國5年)建廠,管轄台中、斗六(21年併入嘉義工場)及北港等三個工場。
民國11年7月,日本人在台灣實施菸酒專賣,當時民營酒坊有1000多家,全部被日本政府徵收合併,嘉義酒廠原先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民國13年才改隸嘉義支局,一直到台灣光復。
嘉義酒廠自5年建廠以來,便致力於酒類的生產與研發,39年11月成功研發出高粱酒,以高粱、小麥為主要原料,經3次發酵、3次蒸餾而成,因此被喻為「高粱酒的故鄉」。
42年2月,嘉義酒廠生產的高粱酒,裝在甕酒裡外銷到香港,開啟高粱酒外銷之先河。此後,嘉義酒廠即以高粱酒為原料酒,先後研製出玉山高粱酒、玉鶴再製酒等系列酒品達30多種,供銷國內外市場。
目前,嘉義酒廠內還留存有一罈39年11月研製的台灣高粱酒,完整地封存在28公升的陶製酒甕內,這罈酒齡超過半世紀的老酒,由於全國僅此一罈,因此成為嘉義酒廠的鎮廠之寶。
在台灣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公司之後,嘉義酒廠除了仍生產高粱酒外,也於開始多角化經營,87年成立佔地千坪的酒類文物館,讓民眾可以了解台灣的製酒史,並參觀蒸煮機、蒸餾機、冷飯機、製麴機、加麴機、過濾機、釘箱機、分裝酒機、封蓋機、貼標機等製酒機具。
民眾只要走一趟嘉義酒廠,就有如走進台灣製酒的時光隧道,從50年代酒瓶包裝上印的「反共抗俄,增產報國」標語,到60年代改印「建設台灣,復興中華」,70年代改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如今印的是「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警語。
除了高粱酒的商標令人發思古幽情之外,酒類文物館中展示的「補破甕」,更可讓人感受到昔日物資匱乏的艱辛,由於老酒甕得來不易,因此酒甕如果出現漏洞或裂痕,就需由補甕師傅動手術為酒甕補綴,如今隨著補甕師傅的逐漸凋零,這項技術也將逐漸走入歷史。
嘉義酒廠除了有酒類文物館之外,去年底更成立「酒銀行」,讓消費者將購買的酒,也能像金錢一樣在銀行開戶,不僅消費者能就近儲放或領用,還可以透過網路看到自己在「酒銀行」裡的存酒情形。
所謂「酒銀行」,就是利用古酒熟成的原理,讓消費者輕鬆享用香醇的古酒,由於嘉義酒廠以科學化的溫控環境來儲存高梁酒,因此「酒銀行」裡的每一甕酒,都會依酒齡的升高而不斷增值,讓消費者在品嚐美酒之際,還能投資增值。
嘉義酒廠表示,高粱酒愈陳愈香,但必需要有良好的儲存環境,「酒銀行」就提供這樣的環境,讓裝在酒甕裡的酒,透過陶甕的毛細孔產生新陳代謝作用,以降低酒精的辛辣,同時催化酒的醇度,讓消費者在酒銀行開戶存酒,可以有保本增值的雙重利多。
香郁濃烈的高粱酒,竟然也可以像現金一樣,寄放在「酒銀行」裡,有專業人士幫忙儲存,還可以憑存摺提取、轉賣,成為新興的投資理財標的,這大概是90幾年前赤司初太郎在台經營製酒株式會社時,所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