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中西雅樂

【中國傳統箏曲介紹】柳青娘

【大紀元10月28日訊】潮州音樂,是廣東潮汕地區民間樂種的總稱,曲調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崑曲、漢詞、秦腔、道調和法曲,至今約有四百年歷史(註1)。主要流傳於潮汕、閩南地區以及南洋群島一帶,是潮州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傳承和創造的一種音樂文化,簡稱「潮樂」。「潮樂」又可分為「廣場樂」和「室內樂」兩大類;「廣場樂」包括「潮州大鑼鼓」、「潮州八音鑼鼓」和「潮州小鑼鼓」等;「室內樂」則包括「潮州弦詩樂」、「潮州笛套古樂」和「潮州細樂」等。

潮州箏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民間樂器,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潮州箏歷來以「秦箏」自居,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收服百粵之後,秦地的文化藝術,隨秦人從陜西傳入潮汕地區;時至今日,潮州人還習慣稱箏為「秦箏」。

潮州箏主要是以演奏潮汕地區特有的音樂結構與演奏特點為依據,其曲目主要來自於「潮州弦詩樂」。由於潮州箏比起其他地區的箏派,有著更完整的體系,包括調式系統、演奏法和中國唯一弦索譜的記譜法-「二四譜」等,所以潮州箏有「樂中箏」之稱。

潮州箏和「潮樂」一樣,都有「重六」、「輕六」等幾種不同的調式,這與潮州箏曲其調性關係中Fa、Si二變之音,近似陜西地區的秦腔、迷胡以及碗碗腔等戲曲音樂中的二變之音有關。潮州箏早先是以「二四譜」作為原始譜,這是一種只能以潮州方言念唱的古樂詩譜,也是潮樂獨有的樂譜:二(Sol)、三(La)、四(Do)、五(Re)、六(Mi)、七(Sol)、八(La)。它基本上是一種五聲音階的譜式,音調的變化是通過彈箏時,左手按、滑技法的處理或移動雁柱而產生,如:「六」調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以及「輕三重六調」之別;「五」調有「移柱變調」與「按弦變調」之異,以及「正線」、「反線」、「硬套」、「軟套」等音階和調式的色彩變化,這一特點與客家箏曲的「軟弦」及廣東音樂的「乙反調」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輕三六調」是「二四譜」的基本調式,「輕」指不按弦, 所以三(La)和六(Mi)兩音的音高仍保持原來的La和Mi;「重三六調」是在「輕三六調」的基礎上,運用左手的按變技法所產生的調式變化,「重」即按弦,意即把原來的三(La)和六(Mi)兩音按成Si和Fa;「活五調」為六聲音階,是潮樂中比較特別的調,藉由左手的按變技法或移動雁柱後所產生的一種轉調手法,其音階架構為:Sol、Si、Do、Re、Fa、Sol,其五(Re)音比十二平均律的Re音稍高,但又低於#Re;演奏此音時,左手多使用〝吟〞、〝揉〞等技法,以達到「活五」的要求。

一般而言,潮州箏曲中「輕三六調」的樂曲活潑明快;「重三六調」的樂曲音韻則含蓄莊重;「活五調」因具有六聲音階的特色,樂曲表現比較哀怨悲涼;「反線調」樂曲則較為輕鬆跳躍。此外,還有一種「輕三重六調」,是在「輕六調」的音階基礎上僅「重」六音,因它的音階結構類似「反線調」,所以潮州民間藝人中也有把它歸類於「反線調」。

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弦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然不屬於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亦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註2)。

活五調『柳青娘』,三十板,原為元、明雜劇以及南北曲詞牌,後來逐漸演變為純器樂曲;此曲雖板數不及大套曲,但其結構形式卻等同於大套曲,有頭板、拷拍及三板(註3),因其結構完美,而被公認為「活五調」樂曲之代表性曲目。

潮州箏的大指使用率高於其他箏派,幾乎一半以上的音都依賴大指完成,而潮州箏彈奏技巧中最大的特點是左手與右手大指的配合,亦即右手大指彈弦後,多數都需經過左手的藝術處理;所謂「一音三韻」,是指「一音」由右手彈出,「三韻」由左手通過〝吟〞、〝揉〞、〝按〞、〝滑〞等技法來加以潤飾,一個音能做出三個韻,也就是所謂「以韻補聲」,在潮州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

此曲調式較多使用左手〝吟〞、〝揉〞、〝按〞、〝滑〞等按音手法,使樂曲產生調式的交替色彩,加深了樂曲婉轉多變、纏綿悲切的情緒。〝雙按〞是潮州箏很具特色的一種按音技法,運用左手大指與中指分別在琴弦高低八度的位置上,同時按高二音,使Mi和La變成Fa和Si兩音,這種手法運用在「重三六調」與「活五調」的「慢板」或「拷拍」中,可以加深情感,與〝單按〞靈活應用,則可以增強樂曲的表現能力;而運用於「快板」的〝催奏〞(如:〝單催〞或〝雙催〞)中,則可以不受Fa和Si兩音的限制。

〝揉滑〞技法是潮州箏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音的揉按上是依據音的級進方式來處理,用以達到音的潤色作用,並呈現出平和、優柔的特色。

〝反打〞則是採用先〝勾〞(低音)後〝托〞(高音)的指法,彈奏樂曲中相同的高低兩音,此技法為潮州箏最具特色的演奏習慣之一。@*

※註1:林東河、黃好吟編著。《箏曲彈奏集,第一冊》。修訂第16版。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79年。

註2:項斯華‧吳贛伯編著。《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第二集)》。第二版。台北:達欣出版社。民國77年。

註3:大套曲的結構有一定的規格,每曲六十八板,由頭板(或稱慢板)、拷拍(或稱拷打)、三板(又稱中板)三部分組成。頭板為主曲部分,屬慢板,相當於4/4節拍;拷拍為頭板和三板的過渡樂段,曲調源自主曲旋律中的骨幹音,4/1節拍,休止符特色的切分節奏;三板是樂曲的結束段,多為主旋律的變奏(或稱「催」),4/1快板節拍。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