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箏曲介紹】崖山哀
【大紀元10月23日訊】客家箏曲又稱漢樂箏曲,主要有「大調」和「串調」二大類,是從客家音樂中發展出來的,以大埔為中心,因受到漢劇及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
「大調」箏曲的曲式結構很嚴格,每首樂曲都是六十八板,也就是「八板體」的傳統樂曲。「串調」箏曲的曲式則比較複雜,每首樂曲長短不一,長的約有七十餘板,短的則有十餘板,曲源主要來自於廣東漢劇的戲曲音樂和民間曲牌。
客家箏,使用的是工尺譜,在客家箏曲中,無論「大調」或「串調」,皆有「硬弦」與「軟弦」之分。所謂「硬弦」,是指樂曲的音階由六(Sol)、五(La)、上(Do)、尺(Re)、工(Mi)五個音組成,樂曲中很少出現凡(Fa)和乙(Si),即使出現也只是裝飾性的經過音;「硬弦」樂曲的曲調風格大都比較明朗、歡快。
「軟弦」的音階結構則是把「硬弦」音階中的五(La)和工(Mi)兩個音升高,使五(La)升高至接近十二平均律的降Si(bSi),但比bSi稍高(↓Si),使工(Mi)升高至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升Fa(#Fa),但比#Fa稍低(↑Fa)。這樣,就在「硬弦」的基礎上派生出一個六(Sol)、乙(↓Si)、上(Do)、尺(Re)、凡(↑Fa)五個音的「軟弦」音階。「軟弦」樂曲中雖然有時也會出現五(La)和工(Mi)兩個音,那也只是裝飾性的經過音;「軟弦」樂曲的曲調風格大多較為深沉、含蓄,擅長表現哀怨、纏綿的情緒。
此曲亦名「靠山」,據傳是以陸秀夫背負帝昺於崖山沉海殉國的故事為背景。描述元軍攻破臨安後,分兵追趕宋軍。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祥興,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近海中的小島厓山(南宋的地名,「厓」:同崖)。元張弘范進攻厓山,厓山海戰,宋軍民被圍,腹背受敵,出海口都被元軍封死,宋軍殘部在戰敗後窮途末路,張世傑派人駕輕舟去救幼主,時近黃昏,風雨大作,陸秀夫怕奸細賣主邀功,也懷疑無路突圍,遂拒絕。公元1279年3月19日,因不願被俘,陸秀夫為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趙昺指路:「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罷,先催妻跳海,再以素白的綢帶將趙昺緊束在背,蹈海殉國。大將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妃企圖逃脫,結果,被一場突來的颶風淹沒大海。據《宋史》:「厓山海戰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出海面,悲壯至極!」
此曲表達了南宋滅亡後,人民深切悼念故國之情,曲調悲壯淒切,極具感染力,屬於客家箏曲之「大調軟弦」樂曲。
此曲運用不同的彈奏位置,用以達到豐富音色的對比,如:靠近岳山處,音色高雅明亮;靠近岳山和雁柱的中間處,音色則柔美動聽。
客家箏多用中指,先〝勾〞後〝托〞的奏法強調重拍,也突出了漢樂箏曲中按、滑音的特色。
漢樂箏曲的一般演奏規律是左手緊跟右手的大指移動,也就是說左手〝按滑音〞大都是因大指而發聲。演奏時,〝滑音〞的音程和按音的起伏較大,使箏聲餘音繚繞、悠揚深長,更顯古樸典雅。多樣化的〝滑音〞,如:〝附點上滑〞、〝延長上滑〞、〝迴轉滑音〞、〝延續吟弦〞等,是客家箏曲在傳統古箏各家流派中獨占一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傳統漢樂使用的是鋼絲箏,所以餘音長,高、低音區的音色對比鮮明,韻味深遠。
由於客家箏曲大都是由慢漸快,特別在慢板樂段,更要求演奏者對左手〝按滑音〞技法的處理,必須準確、細緻且高雅多變。@*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