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5日訊】頭痛古代稱腦痛、真頭痛、腦風、頭風等。頭痛可在多種急慢性病中出現,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症狀。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以頭痛為主之症型。中醫給頭痛分兩種類型:即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外感頭痛又分外感風寒頭痛、外感風熱頭痛,外感風濕頭痛;內傷頭痛又可分為肝陽上亢頭痛、中氣虛弱頭痛、血虛陰虧頭痛、瘀血阻絡頭痛、痰濁上蒙頭痛。
下面我們詳細講解各類型頭痛之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外感風寒頭痛
這種頭痛有時連及項背,或有緊束感,遇風寒則加劇,可戴頭巾或帽子來保暖。這種病的治療宜服川芎調散,一般中藥店都可買到。這種頭痛為一般的外感頭痛,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很快的就會痊癒。
外感風熱頭痛
熱帶地區這種頭痛常見,頭痛而脹遇熱加重,身體發熱,但還怕風。治宜清疏風熱,方用防風散,若脹痛劇烈,口鼻生瘡,宜用黃連上清丸。
外感風濕頭痛
頭痛如裹,昏沉疼痛,陰天下雨天加劇,胸悶不暢,治宜祛風勝濕,宜用薑活勝濕湯。
以上三例為外感頭痛。外感頭痛如治療方法不當可遷延日久,轉為慢性頭痛,慢性頭痛的治療就麻煩一些,頭痛有時會突然出現,痛位可連及眉梢、目不能開、頭不能抬、頭皮都可受到影響而發麻。所以病人出現外感頭痛時一定要積極快速治療,避免轉成慢性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下面為內傷頭痛
●肝陽上亢頭痛
這種頭痛多由情志不舒,怒氣傷肝,肝火上擾,就是說經常脾氣暴躁的人,或性格內向,有心事不願講出來,時間一長就出問題了。這種頭痛是眩暈痛,偏於兩側,或連頭頂,怒則加重,耳鳴、失眠或伴有脅痛,口乾面紅。宜治平肝潛陽。可用天麻鉤籐飲。若頭痛目赤、口乾口苦、尿赤便秘、舌苔黃屬肝旺火盛,治宜清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如肝陽頭痛,經久不癒,其痛雖不甚劇,但總是綿綿不已,同時出現腰膝酸痛、盜汗(睡著後汗出)、失眠、舌紅,為肝病波及到腎臟,水虧火旺;治宜滋養肝腎之陰,可選用杞菊地黃丸服之。該種類型之頭痛還可同時配合針刺太陽穴(雙側)、曲澤(雙側)。操作方法:局部穴位常規消毒,用三稜針或採血針點刺上述兩穴,刺畢用罐拔吸促使少量血液外溢。每2~3天針刺一次,這樣效果最佳。
●中氣虛弱頭痛
這種痛的症狀是頭腦空痛,疲勞則加劇、身倦無力、食慾不振、氣短便溏,這種病的病因,是久病或過勞傷氣。
治宜補中益氣,宜選順氣和中湯血虛陰虧頭痛:這種頭痛是隱隱頭痛,有頭暈、心悸(跳動過速)、失眠、目澀昏花、百色曉白(沒有血色)、唇舌色淡等症狀。血虛頭痛的病因多為失血過多或產後失調,以致陰血不足。血虛不能上榮則頭痛隱隱而作暈。
治宜養血為主,可選用補肝養榮湯。但臨床上常出現氣血兩虛的症狀,所以在治療上也可氣血雙補,用八珍湯或歸脾湯都可以。
在這裡順便告訴大家:八珍湯是用在治療疾病時用的,沒有病的人是不適宜的。馬來西亞許多婦女無病亂吃八珍湯,其實這種做法十分不好。記住:是藥三分毒。筆者在二十多年前,曾搶救過一位人參中毒的病人,就是因其無病,亂吃人參(一次煎服二兩野山人參),結果導致死亡。
●瘀血阻絡頭痛
這種頭痛是痛處固定,經久不癒,其痛如刺。這種病的病因多因外傷引發而導致血滯不行。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理論。在治療上宜用三稜針刺痛處(中醫稱阿是穴),方出少量血液。針刺放血對該類型頭痛效果特好,如順利刺三至五次即可痊癒。
●痰濁上蒙頭痛
這種頭痛有:頭痛頭昏、眩暈、胸部不舒、噁心、有頑痰、食慾差等臨床表現。其病因多為平時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調,或過多食大魚大肉,導致痰濁內生,上蒙清竅則昏沉作痛,阻於胸脘則滿悶吐涎,治宜化痰為主,可選半夏、白朮天麻湯來治療。
下次將談偏頭痛、頭皮發麻、頭傾、頭搖及腦鳴和頭髮早白等問題詳細講解。◇
文╱源峰浩(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