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各級學校都陸續開了學,瞧著剛上小一的孫女被升上小二的哥哥牽著,兩人手中各拎著塊三明治,連跑帶跳急速的衝下樓,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
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直到老師哪天心血來潮,做個整潔大突襲的那一刻,才會在師長嚴厲的目光下,慌慌張張的整理中,在撲鼻的臭氣裡,被翻出來丟棄,這是鐵的事實,是筆者親眼目睹過無數次的事實!雖然是小錢,可也是浪費啊。
那麼古時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記得六十年前我讀小一的時候,學過這麼一課,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當時非常佩服他的聰明機智,臨危不亂,其實他還有這麼個故事「典地葬妻」:
司馬光一生清廉儉樸,不喜奢華。據說,司馬光妻子死後,家裡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主張借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些,司馬光不同意。他教訓兒子,立身處世應以節儉為貴,不可隨意借貸。隨後司馬光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簡單的辦了喪事。
在清朝還有一位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湯斌的感人言行:順治十二年,湯斌出任陜西潼關道。為了不打擾百姓,他自己掏錢買了三頭騾子。一頭騾子用來馱他的破舊被褥和一個竹書箱,另外兩頭由主僕二人坐騎。到了潼關,湯斌告訴守關的領頭自己的身分後,領頭見他一主一僕,行李破舊,並不相信,還說:「把你放到鍋裡煮也煮不出個官味來!」
湯斌到江蘇擔任巡撫時,他的夫人、公子穿的都是粗布衣裳,行李很少,就像個貧窮的讀書人,每天的菜餚只有一些素菜。到湯斌離開江蘇時,全部的物品只有一部《廿一史》是在江蘇購置的。湯斌指著這部書對參加餞行的官員們說:「江蘇價格便宜,因此我買下它,只是要拖累趕車的馬匹了。」他的夫人坐轎子出來,有破舊的棉絮掉落在轎前。人們不論老少,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得流淚。
這兩位當朝的大官都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清廉節儉的美德,一家人也都是如此實在難能可貴。先民們一代代的透過親手勞動才得以溫飽,「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所以非常珍視得來不易的一切,也因此「儉樸」是久遠年代就承傳不輟的一項道德操守。而現代的「天之驕子」,卻由於來之易如反掌而不珍惜、不以為意。這「早點流向」的問題由來已久,只是忙碌的雙薪家庭的父母,無暇顧及更多半不知。其實那都是每天起早貪黑辛苦換來的血汗錢哪!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時日一長,攢下來也是不少的。
建議您得多費點心思,晚餐時刻全家團聚時,追蹤一下,了解情況。並常與任課老師聯絡,請他就這個早餐問題幫忙督導,讓孩子不要暴殄天物。並常做書包、抽屜的整潔突擊檢查。當然這都是靠外力,其實最有效的辦法是從自身改變起:一家大小提早半個小時起床,漱洗完畢圍桌而坐,同時把早餐吃完,然後再分頭上班、上學,如此一來不僅生活有了規律,更杜絕了浪費的問題,也解決了一大早肚子老唱空城計的苦惱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