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報導】客家文化節的傳承與創新系列專題一(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九日電)結合客家文化節的2007台北客家義民祭系列活動,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請來全台十幾個縣市二十座義民廟的義民爺,盛大舉辦台北市第二十年的義民祭典,滿足了都會客家鄉親的客鄉情懷,在知名政治人物的光環映照下,「客家」成為國人注目焦點,也令人沈思客家文化節的過去與未來。
傳統農曆七月半的中元節一過,接著就是農曆七月二十日的客家義民祭典,今年正統義民祭應在國曆九月一日,沒有義民廟的台北市只是提前舉行活動,全台還有十幾座義民廟,包括新竹縣新埔褒忠義民廟本廟、桃園平鎮褒忠祠、苗栗縣頭份義民廟、苗栗縣苗栗義民廟等,都將於九月一日舉行正統義民祭。
義民廟本廟所在的新竹縣文化局長曾煥鵬說,義民祭由來是台灣歷史一段保鄉護土的傳奇。清朝初期台灣墾荒階段,常有盜匪亂民搶盜掠奪,客家庄男子就組團勤練武術抵抗外來侵犯,保護村中老弱婦孺,這些人在清代台灣三次重要的「抗官民變」中,犧牲的人就是義民。
這三次抗官民變,最早是康熙六十年即西元1721年朱一貴事件,再來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以及同治元年(1862)在彰化發生戴潮春殺官為王事件。這些戰事使得全台各地組成義勇軍來保護家園及親人,其中以客家人最多,許多人英勇陣亡。
有史書記載,林爽文打著反清復明旗幟起事,但部下都是烏合之眾,軍紀不嚴,到處燒殺擄掠以致民不聊生,從諸羅(嘉義)一路打向北部,進犯淡水廳竹塹(新竹),新埔地區民眾為保衛鄉土,客家人、福佬人及原住民組織義民軍,與林軍血戰數月,收復新竹城,林軍流竄苗栗、大甲,後來清軍會同義民軍予以殲滅。
最後義民軍死兩百多人,骨骸散在各地,義民軍回師時,以牛車沿途撿拾手臂綁著黑布旗為信號的義民骨骸,準備運到新竹湖口安葬,但牛車經過鳳山溪到新埔枋寮時,牛隻不肯再前進,經焚香禱告擲筊請示,才知義民已選擇安葬地方,再請地理師勘驗確認為風水絕佳的「雄牛困地」吉穴,便把義民骨骸埋葬成為義民塚。
乾隆皇帝後來親筆書寫「褒忠」匾額頒給犧牲的義民,新竹仕紳又發起捐田、捐錢,在義民塚前建造「褒忠亭」,乾隆五十三年(1788)冬建廟,兩年後「褒忠廟」落成,從此香火不斷,廟方每年舉辦祭祀活動;後來,戴潮春事件犧牲的義民遺骸,則歸葬在義民廟的附塚。
道光十五年(1835),新埔義民廟選定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辦「義民祭典」,由當地客家十五個大庄輪值祭拜,隨著客家鄉親轉向各地墾植發展,義民廟也分香到全台各地,如今已有三十九座義民廟,義民祭成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許多縣市開辦客家文化節也以義民祭為核心,搭配系列文化活動,繼續流傳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