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梅英/專題報導)員工分紅費用化將於明年開始實施,也就是說,過去公司用來獎勵優秀人才的員工分紅作法,今年將是最後一年,目前已有不少科技廠傳出有所謂的離職潮,預期這波科技人的離職潮,將在年底領完員工分紅開始發酵。
人才難尋,用公司股票獎勵表現優異的員工,使之成為公司股東,這是國內外普遍作法;國內最普遍的措施則是員工分紅,即以盈餘轉增資方式,讓員工無償取得股票,對公司而言,這也是成本最低的一項作法,員工與公司確實是皆大歡喜,也造就許多科技新貴的神話。
然而,此制度卻不是沒有問題,尤其對股東相當不公平,在國際公認的會計準則中,也存有「無法完全真實揭露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等費用認列或揭露」的問題。因此,也出現員工分紅是否應費用化的爭議;如今,法令已訂,明年將開始實施下,過去仰賴員工分紅配股的企業,最近陸續聽聞有傳出離職潮的風聲。
少了配股 百萬年薪不再
以王小明為例,國立大學理工研究所畢業,雖號稱有百萬年薪,但他的百萬年薪,其實真正的月薪才五、六萬元,加年終獎金後,也不過一年70至80萬元。所謂的百萬年薪,靠的是一年基本工程師有十張股票左右的員工分紅,以他們公司股價50元計算,賣掉股票,才能讓他真正擠進所謂百萬年薪。
這也就是說,在員工分紅因費用化而降低之後,對於像小明這樣的工程師,其薪資結構的另一端等於是衰退了。
日前有會計師概算,以台灣企業平均的員工分紅估算,一旦員工分紅取消,影響的薪資水準大約有三成;但不少科技廠商都私下表示,中高階主管衝擊,遠大於這個數字。
然而,工作環境卻沒有改變,幾乎目前所有科技公司,機台都是24小時運作,雖然有輪班制度,但相關人員幾乎都是24小時待命,並且工時長、工作枯燥。過去,科技人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員工分紅是一個很大的誘因;如今,員工分紅改列費用化後,企業在員工分紅上的比重勢必下降,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科技人。
跳槽外商公司尋求好福利
因此,最近陸續聽聞已經有科技人醞釀離職潮與轉職潮,但是會去哪呢?據表示,有人想要創業去賣雞排;計畫轉職的,熱門行業是傳統產業,因為相對比較穩定;也有人打算跳到外商公司,看好的是外商公司的福利佳,因為當不再有高額員工分紅後,福利就成為一個重要選項。
另外,也有不少科技人覺得可再觀望看看,有些人對自我成就、工作挑戰較為重視,在意的是工作能否激發自己潛能,當然規模大、技術領先的科技廠,能給予許多成長空間,不少科技人還是願意選擇留在這樣的企業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