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德以誠為本

圖、文/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353
【字號】    
   標籤: tags:

從古到今,悠悠歲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連綿不斷。人生在世,以德立世、以誠為本。真誠待人是傳統道德的精華核心,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德性與修身之本。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取信於他人的基礎。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人即使蒙混乃至得勢于一時,但是絕對不可能長久。

“誠”即為誠實、忠誠、真實無妄,是對虛偽、奸詐、狡佞的否定。人在誠實方面的修養,是立身修德的根本。一切美好的道德行為都源於“誠”字,無誠則無以修德,堅守內心的真誠,人的道德修養就能達到博厚、高明、寬遠的境界。德國詩人海涅曾經有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每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自古以來就是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在中華神傳文化中,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根本。欲修其身者,就必須先正其心,誠其意。道家講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輕諾而寡信”,意思是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提醒人們在對做出別人承諾時,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應了別人的事就要說到做到,一諾千金。佛家則講出家人不打誑語。孔子更是把“信”作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其中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孔子還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意思是說失去人民信任的執政者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政權必不能長久存在。

人的言論應該以誠信為本。這裏的誠信包括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裏一致。也就是言論要與事實相符,言論要與行動相符,口裏說的要與心裏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在道德水準較高的中國古代,各種行業的人都以誠信責己,誠信待人,不自欺欺人。古人經商講究“童叟無欺”,足見商家的誠信態度。清朝有一個叫蔡璘的人,朋友在他那裏寄存了千金,沒有立任何字據。不久,朋友死了,蔡璘把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錢還給他。朋友的兒子驚愕的說:“怎麼可能寄存千金而不立字據呢?再說,我的父親也沒有和我說過這件事。”蔡璘笑著回答說:“字據在心裏,不在紙上。你父親瞭解我,所以沒有告訴你。”

德以誠為本,無誠則無德。人無德人必亡,國無德必垮。然而,在當今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欺世謊言卻成了社會的“立國之本”。整個社會靠說謊支撐,假新聞充斥著整個新聞媒體,造假的食物無處不在,說謊也逐漸成為人們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能, 尤其是食物造假愈演愈烈,對人類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大批出口國外,造成舉世恐慌。 縱觀當今的中國社會,任何一種行政的政策與手段都已經無法阻止急速下滑的社會道德水準。儘快三退自救,解體中共,重德修心,恢復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才能真正為中華民族造就一個美好的未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單純與善良,其實是人的心靈中最為寶貴的精華。人性中有單純才有真誠,真誠源自單純。單純能使人的心靈純潔,善良則能使人的心靈高尚。純善之心不只是簡單和純真,她是一種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一個人如果有一顆純善之心,那他一定是品格最高尚的人之一。
  • 人剛出生來到世間時,本來身無一物。世上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然而,人生路上多誘惑,現代社會中有許多欲念很強的人,都把欲望視為人的本能,或把欲望視為人生中的動力,至於縱欲過度之後的危害卻很少有人去反思。人有七情六欲,欲望是多方面的,可以分為食欲、物欲、名欲、 利欲、色欲、權欲等。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適可而止,他的一生也就只能是一個私欲不斷產生和滿足的過程而已。只有清心寡欲的智者才知道簡單是福,平淡是真,知足才能常樂。
  • 前幾天見到了一個事業有成的親戚。他很年輕,卻擁有一份令一般人羡慕的工作,收入非常豐厚。別墅公寓與私人汽車早已擁有,銀行的存款據說也足夠下半生消費了。然而,不幸的是他最近身體總是不太好,醫院檢查的結果是他患有肺結核與糖尿病兩種疾病。醫生勸告他說,肺結核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所以應該多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但是糖尿病卻必須避免營養過剩,所以應該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這種自相矛盾的勸告讓他感到無所適從,每天吃藥也沒有效果,於是就問我應該怎麼辦。
  • 人生感悟
  • 人世間曾經出現過許多神跡和奇跡。神跡只在相信神的人們面前出現,而奇跡多出自與人們對信仰、正義或真理的堅定信念。生活中也總會有許多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事情發生,一些絕處逢生的奇妙事例多來自於對某種信念的堅持。柳暗花明、峰迴路轉的美好,總是在人們持之以恆的不懈堅持之後才能呈現。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