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夫:方山紀游

劉斌夫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9日訊】川南有兩座名聞遐邇的「酒城」:「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和「萬里長江第二城」瀘州。酒城的商品經濟自古繁榮,水陸交通都較發達。南方絲綢之路的左路——「五尺道」 (又稱「南夷道」)經此而過。川南這兩座重鎮,而今已是市場經濟並駕齊驅的川南區域中心城市,與「甜城」內江、「鹽都」自貢,同構川南區域「金三角」。岷江在宜賓匯入長江,沱江在瀘州匯入長江。在瀘州,幾乎人人皆知,有一座方山,卻尚不為外界耳聞。

方山在瀘州城西南十八公里處,長江畔一道佛道共生的奇山,因形狀方正而得名。方山不高,海拔649米。方山有九十九座山峰,聚成方陣。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巡遊到此,不信這山是方形的,硬要與隨行文武百官和當地五老七賢一道去一一數點,這裡的山峰究竟有多少座。結果一數,不多不少,九十九座。皇帝站在方形的山頂,高聲說道:朕乃金口玉牙,已經說了這座山是圓形的,你們卻偏要說是方形的,其實還有一座山峰,眾愛卿都未看見,這是百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

眾臣心領神會,齊聲頌答:萬歲所言甚是,那最高的一座正是皇上。原來九十九座山峰,山是方的;而今一百座山峰,山是圓的。

龍顏大悅,哈哈朗笑,山川回聲。

當地百姓有說這皇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有說是唐玄宗李隆基,反正搞不清楚。人為的「山峰」,終會消隱;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九十九座山峰,億萬年長存。皇帝老兒一離開,當地人依然稱這道山體為「方山」。

方山最早是道家隱居地。方山西巔,有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修行遺蹤。後來,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賜建「蘭祠」。唐玄宗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在山的高處敕建雲峰寺,這裡便成了佛教領地。北宋在山腳又建新雲峰寺。而今山腰又建中雲峰寺。唐時那座寺廟,又名回龍寺,今稱「老雲峰寺」。山上的老寺廟,因皇上倡建,皆金碧輝煌,有北方佛教園林的宏闊大氣,隱現於參天竹樹中。山門之外的湖塘邊,有一座青磚黑瓦的建築,是尼姑庵。方山不僅佛道共生,而且僧尼共處,別有一番情致。

進山門,是荷花池。即可步行攀援石梯而上山,亦可乘索道纜車或滑道軌車,更可坐竹木長轎。

上山一路,不外乎是全國宗教名山千篇一律的節目:燒香拜佛,祈福許願,求神保佑,方山是省級森林公園。當地村民免票進園,在崎嶇山路上賣香燭、礦泉水和紀念品。討錢的人全世界哪裏都有。方山的討錢老漢提一隻碩大的空空如也的「蛇皮」塑編口袋,從早到晚反覆念叨一句台詞:你娃兒要大學,要陞官,要發財……云云,甚至「要當皇帝」 的戲言都不慎從嘴邊溜出來。這已經是什麼時代了?簡直有點黑色幽默。你給他點散碎銀兩,他就捧你天花亂墜,逗你虛無的開心。權力崇拜在國人心底根深蒂固。遙想當年,「 海歸派」帶回幾句嘹亮的歌聲:「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陝北那個命賤的羊倌兒,在民族危難之際,卻在黃土山塬的旮旯裡把一首淒麗的愛情山歌,改編成「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大救星。」醒世恆言,竟被虛妄誑語所湮沒成災。國民的脆弱心理,總想尋求新的靈魂避難所。上世紀八十年代新時期十年,在撥亂反正之後,渴求思想解脫的人們,在詩歌裡去尋求避難,最後走進了牛角尖一樣的 象牙塔。九十年代後新時期,信仰坍毀的人們,又回歸到寺廟教堂尋求避難,名山大川香火明燭忙不暇接地解救那麼多無助的靈魂。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宗教卻只能維繫現狀,寄托願望,無法推動文明傳承,社會發展。外號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科學與民主,倘若方山一遊,也會揹負群峰,面對長江,浩然長歎,悵然若失。

6/8/2007
方山之奇,還在山的西南隅,有一行「建文帝的腳印」。明朝建文年間的權位皇權之爭,為史海留下了多少撲朔迷離的不解之謎。惠帝允炆敗走巴山蜀水間,至少有6處隱藏棲身處,在川北達川、青川、江油,川東三峽,川西青城古鎮街子的上、下古寺,在川南瀘州方山。建文帝避禍隱身,成祖朱棣廢建文年號而開永樂盛世。個人的讓位,求得時代的百年平安,不能不說是一段佳話。但好景不長,嘉靖之後,中國墮入更加閉關自守的深淵再無能自拔。漢武帝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初遭扼斃之後,明朝資本主義的再度萌芽,在「存天理、滅人慾」的重軛之下,再度遭遇封殺。德先生、賽先生,你二位老兄若在那時來遊方山,或者中國其它任何一座山,都是不讓你進門的哦!

在巴蜀,古代資本主義在邛崍、在綿竹、在內江、在自貢、在宜賓、在瀘州……因鐵、因鹽、因糖、因酒而多次萌芽。而今國有、民營經濟再度勃興。這種由開放而封閉、由封閉而開放的環境,更在呼喚德、賽兩位世界村的使者的造訪與棲居。

個性的自然風景,共性的人文民風,這就是方山。方與圓,在東方人的思維裡,是辯證的哲學觀。方是秉執,圓是通融。奇數為方,偶數為圓。方山有九十九座山峰,皇帝來了,方山臨時變成圓形。皇帝去了,方山依然是方形。德先生、賽先生一來,101座山峰,是方還是圓?(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龍來氐羌黃河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韓國人和中國人,先民都源出中國青藏高原,同宗共祖,孕育於東方文化母體。上古中國、上古韓國皆以道學為國學。韓國是研究中國國粹群經之首《周易》成就最大的外邦。公元一世紀(中國東漢時),中、韓兩國幾乎同時誕生了道教。中古中國、中古韓國分別都經歷了「三國鼎立時代」。從難從中古至今,儒、釋、道皆為中韓兩國國教。五代時,中國儒釋道三教混元形成的學派——龍圖學的奠基者,四川安岳人陳摶(公元871~989),根據上古陰陽太極圖案所創繪的簡明太極雙魚圖,公元1883年起,被韓國借鑒為國徽國旗圖案,沿用至今。朝鮮半島原來一直使用漢字,並在中國木活字、陶活字印刷術基礎上,改進為鐵活字印刷;直至公元十四世紀(中國明代),韓國才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朝韓文字。韓中文化幾乎密不可分。韓國美食與中國一脈相承。韓國民俗節會與中國共生互同。韓國與中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