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国博彩平台排名- 线上博彩全攻略

享受親情好滋味 家庭‧晚餐

文/克勞泰爾‧拉派爾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本書前文提到,每個物種因DNA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我稱此為生物結構。此外,每個文化都有其結構,也就是生物結構的延伸擴大。生物結構指出一種需要,而文化結構從特定文化中的各種變數角度詮釋這種需要。從生物學、化學及數學中借用的詞「同構」(isomorphism),常用來描述生物結構及文化結構之間的連續。

空調設備真的有必要嗎?

例如,人類的生物結構決定了我們在特定氣溫範圍內才覺得舒適宜人。如果氣溫太高,我們會覺得昏沉沉的;如果太低,我們有可能生病,甚至凍死。為因應溫度問題,我們發明了空調設備。但各文化對空調的使用看法各異,端視其文化結構而定。

美國人認為空調設備是必需品(在美國,幾乎每輛車都裝有空調系統),但歐洲人則視空調設備為奢侈品(在英國,即使是勞斯萊斯,空調都不是標準配備)。

我記得幾年前夏天造訪德國時,住在一家四星級旅館,我的房間非常熱;當我跟櫃台人員交涉時,他告訴我,這家旅館並無空調,因為當地一年只有一個月會這麼熱。從德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合理的,但對美國人來說,我覺得非常不舒適。那次經驗給我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我一直覺得,即使是一家廉價美國旅館的房間內都會有我比較喜歡的溫度。德國旅館對空調的對策就人類生物結構來說是恰當的,但不適合我的美國文化結構。

美國商店幹嘛那麼冷?

但另一方面,我經常聽到歐洲人抱怨,夏天時美國商店太冷了。這種衝突又肇因於文化結構。美國人喜歡涼爽的程度甚至很極端。研究顯示,在美國,把室溫調到最低的商店,多半是商品價格最昂貴的商店。由於空調是必需品,我們需要溫度極端的空調,藉此傳達奢侈感。

每個物種的生物結構都是獨特的,而且無可轉換。人類用嘴、鼻、肺來呼吸,而不是用鰓。這種生物結構預定了文化符碼創造及發展的方式,也確立了某種特定文化依其存活的變數。

一個在水中待過一段時日的文化可以存活下來,但始終沉在水中的文化則無法長存。然而,只要一個文化承認其生物限制,就可以自由遊走在各變數之間。

我們都得吃飯,但美國文化創造出速食,法國文化則創造出慢食。每個物種都需要繁殖,但有些文化藉一夫多妻制繁衍,有些則偏好一妻多夫制。這些都是對同樣生物結構所提出的文化答案。

人類有一個生物結構是:需要一個庇蔭之處,免受自然環境的侵害。我們第一個家是子宮,在那之後,由各文化接手,以適應所在的自然環境(愛斯基摩人住冰屋、阿拉伯遊牧民族住帳篷等)。一旦這種生物需求獲得滿足,文化結構可能在特定文化範圍內逐步發展。檢視美國人對家庭及晚餐的文化符碼,可以看到美國文化是如何進展,從房子(house)如何變成家(home)。

美國人蓋房子時是在應付生物結構:屋簷和隔熱牆遮風蔽雨,阻擋各種極端的氣溫;冷暖空調設備帶來冬暖夏涼;廚房讓人們餵飽自己;浴室提供一個解放自我的地方。但當房子變成家,人們遠遠超越了這種生物結構。

感恩節晚餐的意義

家是美國文化中一個影響力無與倫比的原型。美國人最神聖、最特殊的儀式之一,就是感恩節晚餐,意義在於返家團圓。這頓晚餐多半在家中女主人的住處舉行,即使她曾搬遷,即使你從未住在那棟房子裡,那都代表家。當因為感恩節晚餐齊集一堂時,我們與自己的家再度連結,並確認家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當美國軍隊啟程赴戰場時,美國人會給予支持及鼓勵,但在交戰之初,他們的目標就是「把美國子弟帶回家」。他們腦中最深刻持久的印象,包括士兵從海外歸來,投入親愛家人的懷抱中。事實上(就如最近伊拉克戰爭所強化的印象),美國人的感覺是,無論戰爭結果如何,只有當子弟兵平安歸來,才是真正打了勝仗。
這種概念,甚至出現在棒球這種美國全民娛樂上。在棒球這種美式運動中,球場上有三個壘和一個本壘(home plate),這並非巧合。對美國人來說,家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普遍意象,而棒球鮮明地闡明此事:得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本壘,也就是回到家。

這種有關家的意象在美國大眾文化中到處滲透,從佛吉斯(Folger’s)咖啡廣告、賀軒(Hallmark)卡片廣告,到許多保證回到我們愛人身邊的歌曲。但也許除了朗‧霍華(RonHoward)的電影《阿波羅十三號》(Apollo13)之外,當代娛樂中再沒有哪部作品與此意象更契合了。

這部片子如果講述的是其他種類的太空任務,觀眾會興趣缺缺。畢竟,美國人很早就對太空計畫、重返月球、長期繞行地球軌道或派太空船往返太空站等構想,感到厭倦無聊。但《阿波羅十三號》卻票房大賣,因為它談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遠比上述題材都貼近美國人的心:讓太空人重返地球,帶他們回家。◇

摘自《情感行銷的符碼》 天下文化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研究西瓜已經50年的陳文郁,吃過的西瓜據說已多達數千萬顆,可能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吃過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經》,對於「六」這個數字備感親切。翻開任何一本介紹《易經》的書,都可以看到六十四個卦象,每一個卦象都由六條橫線(六爻)組成。橫線有兩種:中間沒斷開的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 —)。這樣的陰陽二爻,組成了六十四卦,描繪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也寫盡了人生處境的百態。
  • 西方哲學家無不重視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緒的當下反應或一廂情願的意念,則人的行為難免陷於自相矛盾,並且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帶來各種後遺症。因此,理性幫助我們記取人生的教訓,並且在面對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找到解脫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盤掌握,而始終有其奧祕難解之處,這時理性有所不足,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在這篇短序中,我想對本書的性質作一扼要的說明。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為什麼在一部討論文化價值的論集中要特別把知識人放在與價值系統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文化的價值雖然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反過來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這一整理、提煉和闡明的重大任務,就中國傳統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擔著的。
  •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全面變動的歷史階段,傳統的價值系統受到了最嚴厲的挑戰。這一百多年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傳統價值觀念的解體,另一方面也看到種種現代觀念的出現。但是價值系統所涉及的不僅是觀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 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裡,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采、充滿曲折與驚喜的大半生。

  • 就在張文和醫學院三年級那一年,北京醫學院(以下依北京當地習慣,簡稱「北醫」)附設精神病院,住進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 母親是外婆的養女,在我有記憶的歲月裡,我的家庭過得非常的艱辛不順遂,飽受生活困頓煎熬的母親,常常向我們敘述著外婆對她種種不公平對待情事。講到情緒激動處,我們常常是變成了她情緒宣洩的唯一出口。如今,那受苦的母親已回歸天家,而那受傷的孩童,正在學習的道路上邁開步伐,嘗試著讓那受傷的內在結疤。
  • 「當我十五、十六歲時,我真的很想殺掉母親,真的,我就是這麼恨她。她從來不允許我有自己的想法,她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控制我。」

  • 在當今體驗消費興盛的時代,能否產生消費者情緒的共鳴,是產品競爭力的重要關鍵。Apple的iPod、Starbucks的咖啡,或是本書中所提到的Wrangler吉普車、Chrysler PTCruiser休旅車……有許多不勝枚舉的例子可說明情緒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