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好習慣

秉竹
font print 人氣: 2537
【字號】    
   標籤: tags:

有一句話說:「你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命運,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習慣疏懶怠惰者,凡事差不多,得過且過,最後將一無所長,前途事業黯淡無光。習慣勤勞謹慎者,凡事兢兢業業,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拖泥帶水,乾脆俐落,這種人將會是個好主管、好伙伴。由此觀之,習慣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太大了,因為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

漢朝班固也有一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少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如同天生之性,習慣久了,就好像自然而然。有一句閩南話俚語:「小時候偷拔瓠,長大了偷牽牛。」習慣是在我們潛意識下的慣常行為,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習得的。習慣的浸淫與渲染,經常是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這句話說明從好習慣改變成壞習慣很容易,但是壞習慣一旦養成,要培養好習慣就很難了;就抽菸而言,青少年時期有抽菸習慣者,成年時想要戒掉非常難。習慣經常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滲透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從我們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讀書學習技藝,乃至成家立業,習慣的好與壞,攸關我們生活品質的優與劣。

每一個人從小都必須培養良好的習慣,舉凡健康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待人接物的好習慣等。倘若沒有培養好習慣,讓惡習染上身,在惡劣的環境中,結交損友,不但糟蹋身體,失去健康,學業不精進,事業亦難有成,帶給父母家人的是莫大的煩惱與哀傷。

日常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以及生活的常規,即便是枝枝節節的小事,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例如:作息正常、起居規律、飲食有節、養生有道、住家窗明几淨、遵守交通規則……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除了可以保重身體外,懂得潔身自愛者,更可以遠離災厄與疾病。

古人說:「君子之學貴慎始。」學習任何事物,如果開始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諸如:專心致志、恆心毅力、不馬虎、不拖延、凡事全力以赴……好習慣的培養,在學習任何事物時,不但能達到事半功倍,更能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

待人接物的好習慣,不外乎誠實守信、謙恭有禮、雍容大度、凡事先他後我,等等。倘若一個人講話忠實,信守諾言,行為舉止,樸實恭敬,謙卑有禮,凡事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但能廣結善緣,而且時時受歡迎,處處行得通。

好習慣的培養,貴在堅持,如果真能克服惰性與任性,努力堅持好習慣,成就大事業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非常重視子女書本知識的教育,特別是在海外。有些華人學生家長為孩子的學習簡直到了病態的程度。
  • 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在今年三月呼籲家長要為孩子選擇健康的食物,並培養飲食的規律性.以下是CDC提出的一些小貼示:
  • 童年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是一段不容忽視的重要時期。「紅杉樹少兒藝術中心」是一所採集中訓練、個別輔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們通過音樂、表演與繪畫等藝術,激發學生的聽力、感覺﹐以及動手能力來全面培養其興趣的綜合藝術培訓班。
  •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壓力的增加,就業婦女人數的大幅攀升,將幼童交付托兒中心的適當性一直是廣受討論的話題。絕大多數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對正確幼兒教育的觀念,卻有著一知半解的模糊認識。不少家長認為所謂的教育,就是孩子進入小學後的課業成績表現或是使孩子保有良好的競爭力。其實,教育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的。許多的專家學者認為,孩子的人格基礎以及智力的發展及培養,皆是在兒童六歲以前奠定的。因此,學齡前的教育與孩子一生的學習及人格的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悲傷情緒反應,並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