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漣漪】轉變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奶奶!我們四個人今天早上到山上看爺爺了,媽媽教我用兩個十元銅板問卜,爺爺說他很想念妳耶!」孫女的小腦袋一點一頓真誠的訴說著。「對呀!妳怎麼不去看他呢?」孫子在一旁同聲附和。長媳望著她倆笑開了!

看著長媳那圓圓的臉蛋、燦爛的笑容,我的心中感慨萬千,怎麼才一會兒工夫就過去六七年了。這段期間,她所帶給我的一切磨難、所增添出的幾多煩惱,我想她早已淡忘,不可能再想起,眼前只知應付這一雙活潑頑皮的兒女、呆板繁忙的工作與沉重瑣碎的家務,她更不可能得知她的嫁入,很有可能是老天早就為了我修煉作準備而特意安排的。

想想她由初始的臭臉相對、無理取鬧,到大肆謾罵、強辭奪理,後來還哭鬧不休、延遲返家,並且盛氣凌人、來電質問……所有的這些,我全以「忍氣吞聲」走過來了,甚至有幾回還覺得她指責的話中頗有道理,如果換是我,也是這樣的心態、也有這種的感覺!這個發現讓我大吃一驚,怎麼她行為欠妥、以下犯上,而自己反而同情她、站在她的立場思考,覺得她想法沒錯……怎麼可能這樣?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當時對於自己有這個念頭,感到不可思議。如今修煉了之後方才明白,那是人深藏心靈深處的那點善良本質出來了,能為他人設想、能體諒並包容別人不同的想法與作為。

儘管長孫由我們倆老帶到兩足歲半,但是這期間由於觀念做法的差異、個性操守的不同,造成她不少的困擾與反感。經常下班回到家,不來接回孩子,當我倆送進門時,還大剌剌的坐著看電視、一聲不吭、連眼也不抬……。直至最近外子遽然離世,短暫的住院日子,她經常在下班後,拎著倆小趕到病房探望,讓孫輩的天真笑語,撫慰爺爺病痛的無奈。還誠摯的告訴我:「爸雖然是個囉唆煩人的爸,可確是真心關愛與疼惜我們的!」我只有苦笑,人就是這樣,還在時不知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追悔,可惜世上什麼藥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藥」!

如今週休二日,經常一家大小上山祭拜,與我相互餽贈、噓寒問暖、將心比心、體貼關懷。當然這一切都其來有自,不是偶然的,是有因緣關係的。那是前世欠下的,今世還,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反正一切的不快都過去了,而今是雲淡風輕!也可能她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之後,人生閱歷豐富了,歷練得成熟了些,能感受並知道別人的好,不再渾身像刺蝟似的防衛自己。其實她心地善良、心直口快,單純得什麼都寫在臉上,並且表現在行動上,同時鄉下人的草根性與知識水準的不同,造成了一開始和我們的格格不入,而其中她的家庭環境也大大的影響了她的成長過程和心靈發展。

看看現在的她,明亮動人,微黃的皮膚轉為白皙,開懷的笑聲時時不斷,隨著我修煉後心性的提升、對世事的放淡,她也跟著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她已不是從前那個剛入門、覺得滿腹委屈的新嫁娘了。我想可能外子的過世刺激了她,我此時恬淡的心境影響了她,孩子長大、「脫手」、入學,寬鬆的環境給予了她,使她自然而然有了如此的轉變。這轉變也帶動了大兒,從此不再做「夾心餅乾」,日子一天天過得順遂、穩妥,於是心寬體胖,腰圍也就一天天的加粗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物質不豐厚的古代,人們道德水準高,自我約束力強,思想單純,胸襟開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一旦成為知己,則義重情深,縱使中途分離,因著山川阻隔,往來不易而造成了連繫困難,再難聚首,但美好的短暫相聚時光,永留心底,那股溫馨的回憶、堅定的情誼,總是雋永而綿長:那伯牙為鍾子期碎琴,只因知音難覓;甚者為一句承諾,可以犧牲性命,肝膽相照。
  • 打從有記憶開始,就知道自己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留意美好的周遭,感受美好的觸動。很小就驚異於事事物物都存在著左右對稱的美,是這樣的不偏不倚;從少不更事就觀察到自然界中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如此的和諧與公正。心中認定冥冥中一定有個至高無上者在默默的控制著所有,均衡著一切!只是誰也沒見著,誰也說不清,更沒人會給你正確的答案,那就不花腦筋去窮究啦!
  • 總在這條巷弄中,總在這固定的時刻,我會與她倆不期而遇:那輪椅上,佝僂的身軀裹在厚重的冬衣裡,低垂的頭顱,只在毛線帽與口罩的縫隙中露出一雙茫然無助的眼神。推者是個膚色稍黑的年輕外傭,穩健的步伐,急切的面龐,只想早一步到小公園裡,與和她同樣際遇的同胞相見閒聊。只一轉眼就將我這個每日碰面、不良於行的「老友」拋下,在轆轆的車輪轉動聲裡,出了巷口,橫過馬路……
  • 常懷念幼時短暫的農家生活,按著季節在循環往復中,不停的變換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印象中固定不變的是那皎潔的月光、閃亮的夜晚;銀盤似的滿月、玉鉤樣的弦月。望著那一輪明月,將自己化身為嫦娥,浮想連翩。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