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漫談」之少年俊傑與大器晚成

古道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1日訊】談到中國古代的少年天才,有兩個人是必定提到的。曹植與王勃,一個被譽為「才高八斗」的建安風骨,一個被譽為「初唐四傑」之首,都是千古流芳的人物。

既是天才,天作其成,自然如有神助。那麼剩下的普通人呢?按照朱熹的說法,孩子在八歲的時候,就要教導如何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與禮樂、射御、書數的文章,這是小學。到了十五歲,就要教導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這是大學。富貴的人家,能請到專門的先生來教導自己的孩子,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則主要在學堂或私塾集中學習,至於國家,又有了專門的官學與國子監。

自宋以降,學生們學的最多便是四書五經,後來蒙學之初又有了更為通俗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增廣賢文》、《唐詩三百首》、《弟子規》等等等等。孩子們讀起來是琅琅上口,侃侃而誦,加上孩子的天性純良,如未琢之璞玉,這傳統、正統的神傳文化就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心裏紮下了根基。待年紀日長,又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名篇,老師往往只嚴苛要求記誦,學生們則常常不知所云,但卻在日後的人生歷練當中,體驗到了不同的內涵,過往記誦又歷歷在目,方明白當初老師的苦心。古人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學習經典不能咬文嚼字,多多的通讀、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謂童子功,卻是一生取之不盡的源泉。

對少年俊傑,古人有「傷仲永」之歎,也是說成才之難。少年俊傑常有,而大器晚成的人才在古時候也同樣輩出,只是大器晚成的晚卻不是現代人所以為的年齡已大,而是說大器者是需要時間來磨煉的,美玉也是需要時間來彫琢的。這即是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後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這大器能成,苦其心志卻是關鍵,所以司馬遷才有這樣的感慨,「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作也。」而如果心性不能在磨難中得到昇華,就僅僅只是流於吃苦而已。

以孩子的純善本性,扎根於中華神傳文化的深厚根基,再歷經人世的磨煉而昇華心性、積累閱歷,則萬事具備,不朽的文章也就呼之欲出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一段詩仙李白的逸聞,說李白小的時候夢見自己用的筆頭上面生出了花,後來果然因此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妙筆生花,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傑出的文學才能。
  • 談到文學創作,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留下的煉字、文學創作時的佳話可謂是層出不窮,又妙趣橫生。而中國,作為世界上信史記載最長和最完整的國家,其浩瀚的歷史文字記載不僅為後人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中華神傳文化,也給後人在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一條可供學習、借鑒、傳承的路。
  • 文化是通過甚麼來傳承的?大概的來講,有歷史代表人物,有傳世經典文章,有涉及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表現形式,如繪畫、服飾、雕塑、建築、音樂、舞蹈等等,但從最根本上講卻是依賴於整體社會人群的道德水準,在這一點上,文章的教化與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並行於世、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再以自秦以降逐漸發展起來的儒、釋、道三教為核心,共同為整體社會的道德維繫奠定了基礎。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 一個一個房間打掃,牆壁,天棚,各種物件兒,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務必做到乾淨、整潔。兒子很是仔細,就連燈泡都擰下來,一個一個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帶回的邪黨報紙,該燒的燒,該丟垃圾點的丟垃圾點,不能讓它散發毒氣。掃灰,也叫「除塵」,或「出陳」,走出舊的藩籬,除陳迎新,多好的寓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