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1日訊】《阿里郎》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民謠之一,有數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的有60多類,共5,000餘首。韓國人認為《阿里郎》最能代表韓國的情結,幾乎到了人人為之癡迷的程度。
《阿里郎》是自韓國古代口耳相傳而遺留下來的,內容包羅萬象,每首阿里郎民謠描述的都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從歷史故事至日常生活細節盡收其中,並且融入了韓國人所信奉的儒教文化善惡觀。韓國造型教育協會名譽顧問金正教授歷經三載,繪畫數百幅,呈現阿里郎民謠敘述的故事。
密陽阿里郎敘述善惡終有報
在一首密陽阿里郎民謠中,講述密陽有一個富家千金,名叫阿郎,美貌非凡,行為端莊,君子好逑。但有個在官衙裏的衙役卻買通了阿郎的褓姆,得知阿郎會在一個十五的夜晚去嶺南樓賞月,這衙役趕去並向阿郎求愛,遭到拒絕後,惱羞成怒,拿出匕首刺死了阿郎。
阿郎死後,地方官卻並未追究兇手。此後,無論誰到密陽任縣令,都會在任期內就死去,直至很多人都不敢來當官。
在首爾的南山谷,住著一位非常正直的人,他毛遂自薦到密陽當縣令。當他來到密陽的第一天晚上,阿郎就出現了,他問阿郎,為何一有縣令來你就出現?阿郎申訴她的冤情,並請求縣令為她申冤。第二天縣令重新審理此案,為阿郎申冤昭雪。
講述普通人家的生活
另一首阿里郎裏這樣唱道:「我的丈夫去買鹽還沒有歸來,是不是遇到猛獸或是在風雪中迷了路……」,寥寥數句便把一位妻子在家等候丈夫買鹽歸來,卻久盼不歸時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阿里郎民謠展現在畫捲上
韓國造型教育協會名譽顧問、前韓國美術造型教育協會會長以及前韓道美術造型作家協會會長金正教授,研究《阿里郎》達35年之久,並將民謠展現在畫捲上。
金正教授在上世紀70年開始對韓國的起源頗感興趣,閱讀了大量關於韓國史書。有一次他去旌善(地名)旅遊時,聽到了許多描繪韓國古代人民生活的民謠阿里郎,那優美、質樸的歌聲令他陶醉。回來後,金正開始構想如何把在旌善的所見所思展現在畫捲上。
在其後30年裏,很多人曾對金正說「只畫阿里郎,是不是太簡單了,幾行民謠能算得上什麼繪畫藝術?」但金正依然神往阿里郎,只畫阿里郎,他從阿里郎中發掘出豐富的創作素材,僅旌善地區的阿里郎就有600多首,珍島阿里郎有500多首。
金正說:「由於內容真實,所以繪畫創作時感情表現,場所、歷史性的記錄、獨白、喜悅、悲哀、絕望等等都可在畫面上展現出來。」
金正教授繪製的阿里郎主要有江原道旌善、珍島、密陽以及首爾阿里郎等。其中尤以珍島和旌善的阿里郎居多。他根據這些創作了600多幅畫,150多件雕塑作品。
金正教授說,「繪畫不但是個人內心世界的表白,還起著一定的社會作用。社會環境不同,人也不同,繪畫也千差萬別,但都要遵循基本的道德標準。繪畫給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一個『反觀內視』的時間。畫作必得對人有所助益,就如聽了莫扎特的音樂能使人感受到生活之美一樣,繪畫也必須能喚起人們良好的情懷才對,因為美術、文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塑造好人。」
—-轉載《新紀元周刊》第13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