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方旭台北二十五日電)台北市議會明天開議,也是台北市長郝龍斌上任三個月來,第一次正式接受民意機關檢驗。雖然郝團隊上任來表現如何,朝野議員各有解讀,但郝龍斌一如環保署長任內作風,致力切割政治與政策層面,敏感政治議題姿態盡量放軟、保持距離,政策執行面則毫不手軟,展現強勢明快作風。
即便面對市議員磨刀霍霍,郝龍斌日前已表達,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凡是政策辯論、攻訐,市府都應該接受,並抱持謙卑心態正面看待。
他甚至說,議員職責就是監督市府,嚴厲監督就是常態,「歌功頌德就不用議員了」。但他也再三重申,包括淡水河整治、都市更新等承諾,市府一定會實現。
其實早在環保署長任內,郝龍斌的施政表現與專業就相當受到肯定,不但民調名列前茅,他也很少介入朝野對立的政治紛爭中;但是無論禁用塑膠袋、拆遷高屏溪養豬戶、取締二重溪重金屬汙染,郝龍斌祭出鐵腕後絕對堅持到底,即使一波波大規模抗爭、立委抨擊,郝龍斌的立場也從沒軟化過。
進入市府後,郝龍斌的積極可想而知,例如上任不到十天就會勘備受爭議的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向市民承諾三個月不改善,就要恢復原貌。其他主要政策包括整治淡水河、推動都市更新、單一版本教科書、設立廉政肅貪中心等,也都在市府體系下展開運作。
郝龍斌處置市政的明快,也反映在前衛生局長宋晏仁的人事案上;同時公文頻繁出現錯字升遷受影響,乃至於加強首長輿情網互動與效率,都看得出郝龍斌打算為市府上緊發條的企圖心。也因此懸宕多時的寶藏巖強占戶問題,在郝龍斌支持下,文化局迅速驅離而落幕。
只是郝龍斌上任三個月以來,也刻意迴避敏感的政治議題,例如國民黨內王馬之爭、黨主席之爭吵得如火如荼,郝龍斌硬是相應不理,刻意低調。又如擔心外界質疑他市政方向「馬規郝不隨」,在許多政策與執行面上,郝龍斌寧可事緩則圓,以免落人口實。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郝龍斌在藍綠對決大環境下,以首都市長動見觀瞻的位置,將越來越難迴避政治因素考驗。例如正名運動下的拆除中正紀念堂圍牆議題,市府就不能不出面扛下古蹟認定的考驗。加上綠營幾乎以放大鏡檢驗馬英九的市政成績,郝龍斌如何在既有市政規劃與新方向間取得平衡,實在需要頗高的智慧。
另一方面,市府畢竟是以團隊在運作,各局處首長的施政優劣,乃至於與議員、地方間的互動與緊張關係,甚至治安零容忍、整治淡水河等重大政見的具體落實,到頭來還是要郝龍斌一肩扛下,無疑他必須從賞罰分明的執行者的角度,摸索出具有定見的協調者角色,還要保持團隊積極性與效率。
郝龍斌對自己倒是自信滿滿,維持一定作息步調,市府活動雖繁雜,但也可以看出他盡量避免在公眾議題過度曝光,以免模糊市政焦點的用心。只是議會開議在即,陸續也傳出部分首長與議員頻生摩擦消息,對剛暖身的郝市府,議會開議後,真正考驗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