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讀詩文

一斗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人張之洞總督湖廣時,常有士人呈獻詩文。等到那人來拜訪時,雙方寒暄過後,張之洞就讓人拿出那詩文來,在座間從容打開來讀,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讀到好的地方,一一獎許;稍覺文中有稱頌的意思,便致謙詞。有時候文章篇幅長、韻律多,也是一樣。讀完後仍然交人保管,並叮囑放在某處不要馬虎。

張之洞生在亂世,為振興民族致力一生,卻能富貴長壽一生,大概是因為他處事待人寧靜安詳的原故吧。(《眉廬叢話》)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湖南巡撫張之洞第四代曾孫張忠正,榮任拉朋地Lassalette中小學校長,到任一星期,12月21日與家長會面,表示上任最重要的工作是實際以身作則、觀察教師們教學方法、瞭解學生們需要加強及輔導之處,以儘快提升學校的改善與進步。
  • 阿Q 對小民哥說," 辜鴻銘主張擁護皇權; 張之洞 主張先中後西、以中為主與以西為次、中體西用; 魏源 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主張君主立憲,譚嗣同主張變法但不主張革命、道不離器、仁學;嚴復主張西學中國化、天演論;康有為、陳煥章主張以孔教為國教;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賀麟、牟宗三等主張走新儒家的路! "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