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台灣防災科技成果豐 受聯合國邀請說明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五日電)行政院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今天舉行八年來總結成果展,由於成果豐碩,中央與地方政府歷年配合度甚高,在每次災害來臨前都能提出警訊,死亡或失蹤人口大量減少,獲聯合國邀請台灣赴專案會議中報告,供各國借鏡。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行政院國科會永續會、國研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今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邀集國內防救災領域學者專家舉辦「災害防救科技論壇」及「防救災專案計畫成果研討會」。

這項成果展呈現過去八年來推動防救災科技成果與回顧。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秘書何興亞表示,這項計畫執行八年,第一期從1999年至2001年,經費新台幣7.6億元,第二期從2002年到2006年,經費7億元。

由於投入經費和人力眾多,成果亦成正比,何興亞舉例,2001年7月的桃芝颱風,總累積雨量最大出現在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達757mm,當年死亡和失蹤人數214人。同年9月納莉颱風時,防災科技計畫改成主動研判預警和疏散,雖然雨量在宜蘭縣大同鄉大到1462mm,但死亡和失蹤人數驟降到104人。

2004年敏督利颱風和七二水災總累積雨量出現在高雄縣桃源鄉,達2005mm,死亡失蹤41人;2005年7月海棠颱風,累積雨量最大在屏東縣三地門,累積雨量達2124mm,但死亡失蹤更降到15人;2005年10月龍王颱風,花蓮縣秀林鄉有776mm最大雨量,但死亡失蹤僅2人。

由於八年來科技計畫辦公室運用各項研究調查結果和科技設備在災來臨前提出預警,中央部會和地方政府協調得宜,及早疏散土石流和崩塌地區高警戒區人口,死亡和失蹤人數大幅減少,不但讓民眾直接受惠,甚至威名遠播聯合國。

何興亞說,去年3月聯合國在德國波昂市舉行第三屆早期預警會議,科技計畫辦公室與會說明台灣整套計畫架構和成果,引起其他沒有類似計畫的國家高度重視,頻向台灣接觸,以了解資料建立的過程,希望也能複製台灣的經驗,減少死傷和財損。

「防災國家型計畫」暨「防救災專案計畫」成果研討會記者會五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現場有紅十字會救難隊教導民眾利用繩索做成簡易的逃生工具。//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