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精研美食 助人為樂

緣於對烹飪的熱誠,洪淑姿遠赴韓國學泡菜、去印度學咖哩、到日本學拉麵!由純粹喜歡作菜,到投身烹飪教學20年;更因樂於助人的天性,用心引領婦女二度就業……
採訪、攝影/張雲清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自1986年開始,在中彰投地區從事烹飪教學工作的洪淑姿,緣於對烹飪的熱誠,跟隨傅培梅等名廚學習烹飪技巧,更遠赴日本、韓國、印度學習當地料理,參加各種烹飪比賽,由一位只關心家人飲食的家庭主婦成為中部地區烹飪名師。

自小耳濡目染 契而不捨學作菜

洪淑姿生長於南投草屯鄉間,因為母親很會作菜,自小耳濡目染,對烹飪懷著濃厚的興趣,雖然在學校學的是家政科,但是烹飪課只是其中的幾堂課,能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當時鄉下地方也沒有烹飪教室可以學習,洪淑姿就看著報紙上的食譜學作菜。

結婚之後,洪淑姿感到家庭中烹飪的重要,開始注意家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我覺得結婚後,踏入家庭是一個學習的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她說:「夫家環境不錯,每到假日都會到外面吃飯,因為我喜歡作菜,我就觀察他們都點什麼菜。」

婚後4年開始,一心一意想學作菜的洪淑姿,在婆婆的支持下,每個星期從草屯搭乘國光號到台北傅培梅的烹飪教室上課。自認為對烹飪已有基礎的洪淑姿,選擇中級班,上了第一堂課之後,才發覺不是那麼回事。「我去傅培梅那裡去學烹飪之後才知道我什麼都不會,很多基本概念都不懂。」她說:「因為我在學校所學的和師傅所教的完全是兩回事,學校是理論而已,但是作菜需要巧思、變化還有經驗。」因此,洪淑姿回頭從初級開始學起。

由於家人的支持,鼓舞洪淑姿對烹飪的熱誠,她發現烹飪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於是到處拜名廚學作菜,包括江浙菜、日本料理,還有廣東菜、川菜等;後來更為了學習道地的料理,專程去韓國學韓國泡菜、去印度學印度料理、到日本學拉麵。

洪淑姿正在向學員示範她專程去韓國學的道地韓國泡菜的製作過程。

烹飪比賽常勝軍 以教學為職志

因興趣學烹飪的洪淑姿,發覺茫無目標的學習,會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就擬定一個目標,要開一家簡餐店。她說:「那個時候我學得非常起勁,投入很多時間,除了學習還買了很多書。」而為了練「刀功」,洪淑姿更義務的跟著外燴的師傅作「水腳」(幫手、雜務)。

然而,一心想開簡餐店的洪淑姿卻越學越不敢開,她說:「我覺得一個餐飲小吃的經營者除了研究菜色之外,更要投入大量時間了解餐廳的經營,不然的話一定會血本無歸,我會作菜可是不會經營,所以越了解越不敢開店。」

知道經營不容易,洪淑姿馬上轉變志向,要以教學作目標。於是她一邊學習一邊參加各種烹飪比賽,由於洪淑姿的努力與用心,成了各級烹飪比賽的常勝軍,也開始受聘於中彰投地區農會、漁會、婦女會教授烹飪。

1988年洪淑姿因參加澳洲畜牧協會來台舉辦的「牛羊肉烹飪比賽」獲得特優獎,因這個獎項受聘於實踐大學(當時的實踐家專)台中分部任教,讓她對烹飪更有信心,之後更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烹飪比賽設計菜單總冠軍,她所指導的學生,參加烹飪比賽也都獲得亮麗的嘉績。

1988年洪淑姿參加澳洲畜牧協會來台舉辦的「牛羊肉烹飪比賽」獲得特優獎。

洪淑姿是各級烹飪比賽的常勝軍,她所指導的學生,參加烹飪比賽也都獲得亮麗的嘉績。

洪淑姿說:「從事烹飪教學工作就是要勇於創作,以簡單的食材變出無窮的創意,這是我最喜歡的挑戰。」她認為學無止境,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比別人多一份心,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雖然已從事教學20年,學習從來沒有間斷過。

教授第二專長 助災民渡難關

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洪淑姿看到許多人因公司倒了失去工作,有人家破人亡,瞬間失去一切、處境艱難,心中十分不捨。當時政府致力輔導災民第二專長,讓他們有謀生的機會。她積極的配合政府,教授失業的災民台灣小吃,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輔導他們第二度就業。

洪淑姿認為小吃創業班要與當地的特產結合才能創造商機,讓已沒落的傳統農業轉型成為休閒農業。當時有許多輔導成功的例子,如台中縣的「石岡媽媽」,當地是客家莊,以客家小吃為主;而南投縣的中寮和興村則以當地的農特產為主題,開發不一樣的養生料理,目前都經營得非常好;還有人作送餐服務,都能獨當一面、做得有聲有色。

目前洪淑姿除了在南投基督教青年會(YMCA)「第二專長培訓班」輔導學員創業和就業、及各地農會家政班教授烹飪、農產品醃漬外;同時也是南投縣外籍新娘關懷協會的志工。「因為南投縣的外籍新娘非常多,來自不同國家,很難溶入我們台灣的飲食文化。」她說:「我從年節菜開始,第一個節日就是端午節包粽子,再來中秋節烤肉,冬至吃湯圓,過年作年菜,跟她們分享年節的氣氛。」她希望藉由年節的菜餚讓外籍新娘早日融入台灣的家庭。

洪淑姿在南投基督教青年會「第二專長培訓班」輔導學員創業和就業。

洪淑姿希望藉由年節的菜餚讓外籍新娘早日融入台灣的家庭。(洪淑姿提供)

*****

輔導創業 分享成功秘訣

行政院勞委會委託南投基督教青年會(YMCA),輔導南投、彰化兩縣的婦女二度就業、重新走入職場。在YMCA教室裡,坐滿了待業的婦女,洪淑姿不厭其煩的說明創業的秘訣,她希望能夠幫助每一個需要工作的人找到合適的生財之道。

在YMCA教室裡,洪淑姿不厭其煩的向待業婦女說明創業的秘訣。

自九二一地震之後,洪淑姿做了很多小吃班的輔導,看到許多人失去工作後要轉行,以為開小吃店比較容易,卻沒有考慮如果基礎打得不夠,很容易「匆匆開店、草草收場」。

洪淑姿指出,很多人以為跟老師學了一段時間就可以開業了,但功夫沒有打好,會碰到很多瓶頸:對自己的產品不了解(保存問題、條理過程不熟),且不懂應變,所以會造成商品變質卻不自知的狀況,品質不穩定造成客人的流失,她說:「只要客人流失想要再拉回來已經不可能了,看到他們投入很多時間、精神和金錢卻草草結束,實在很可惜。」

還有,她覺得40歲左右的婦女朋友最需要賺錢貼補家用,因為孩子慢慢長大,上學需要錢,可是就業市場那麼小,找工作也有困難(因為業主多喜歡找年輕的),有些人要照顧孩子也不能出去工作,所以就想輔導他們,幫他們找到一個賺錢的管道,解決開店缺少資金的困難。

洪淑姿輔導他們第二專長的訓練最主要是在進入職場或創業之前,先了解市場的評估,讓他們在創業前不會對創業懷著恐懼感,以為創業是遙不可及的事。她說:「我輔導他們創業不需要開店,如餐車、擺夜市等定點販賣方式,甚至在家也可以作生意。」

洪淑姿說樂於助人是她與生俱來的本性,看到學員順利就業、創業,家庭經濟獲得改善是她最高興的事!

*****

烹飪三要素:有時間、有興趣、有讚美

從事烹飪教學二十年,桃李滿天下。許多因不會煮菜而視烹飪為畏途的家庭主婦,經過洪淑姿細心指導之後「功力」大增,經常有學員與她分享自己的「成就」,讓她感到十分欣慰。

洪淑姿舉例說:南投文化局的婦女大學,有一位學員本來不會作菜,很怕過年,因為小姑小叔都回來,大人小孩兩三桌,買了很多菜卻不知怎麼做。來上烹飪課後,第一年依樣畫葫蘆差強人意,第二年就受到大家的讚美,讓她信心大增,很有成就感,到第三年很期待過年,可以大顯身手!

許多因不會煮菜而視烹飪為畏途的家庭主婦,經過洪淑姿細心指導之後「功力」大增。

洪淑姿指出,學烹飪有三要素:要有時間、有興趣、更要有人讚美。她說:「台灣人不善於讚美,其實讚美是煮菜的人最大的原動力。」她建議每一個家庭中的成員要不吝於讚美,這是促成和樂家庭的潤滑劑!而家人的支持更是事業成功者最有力的後盾。她說:「當初我就是有婆婆幫我照顧孩子,才能放心的去學習,這是我一直到現在都非常感激她的,因為她的支持,促進我在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

洪淑姿表示,一路走來,最大的成就感,是用最普通的食材作出最頂級的料理,這是讓她最引以為傲的。而創作不是譁眾取寵,她認為傳統的東西才能持久,雖然現在市面有許多新奇的食物,但也出現許多強調傳統、古早的飲食店,很受歡迎,因為能夠流傳下來的東西一定有它的淵源,才是值得保存的。@*

洪淑姿認為創作不是譁眾取寵,傳統的東西才能持久。

洪淑姿表示,一路走來,最大的成就感,是用最普通的食材作出最頂級的料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