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中醫外治療法介紹

孫茂峰(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 針傷部主任 )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6日訊】
前言
講究實證的現代醫學主宰醫學界近百年後,種種弊端漸漸顯露,人類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時,漸有回歸自然,重返純樸的渴望,西方歐美人士重新審視、評估替代療法或另類療法(alternative medicine),輔助療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之價值,最近更把焦點集中在傳統的中國醫學上。

傳統中國醫學體系博大精深,涵蓋層面極為廣大,有些不為主流醫學界採用的救人方法,並未就此消失泯滅,在民間以各種不同形式流傳下來,有些雖欠缺學術界的印證,但靠經驗傳承,至今仍風行於尋常百姓家,姑且稱為民俗醫藥(folk medicine);民間之驗方、偏方、單方不勝枚舉,例如2001年七月底,電視媒體報導的廣西螞蟻藥酒,宣稱有壯陽的效果,經林口長庚醫院藥劑科分析,該藥酒內含有大量銅、鋅離子及胺基酸,有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雖然其作用機理仍有待解釋,但古人之智慧、經驗,需要嶄新的現代化儀器、設備與技術才能解釋其道理,吾人不得輕言其不科學,過去傳統中醫強調的〝體質不同〞,如今總算因為人類基因組的解碼,而受肯定,此即為明顯的例子,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外治法中確有些不符合衛生條件者,但也有些方法,值得吾人深入探討,尋求現代醫學術語以解釋之。

中醫民俗療法屬於中醫外治學的範疇,外治學在兩千年前的中醫古醫書黃帝內經,即有藥敷、藥熨、藥浴、藥膏、灸、針刺、按摩、導引、吹氣約十八種外治法的記載,歷經周朝、秦、漢、隋、唐、宋、明到了清朝以吳尚先總其大成,為外治學之大師,把外治學說一書徹底的實踐,加上其行醫之心得、記錄,以駢體文編撰了理瀹駢文,第一版在1865年完成(相當於清朝同治皇帝時期),又分別在1870年及1875年,發行了第二、三版。

吳尚先擅長用膏藥,在自家開設診所,為人除病痛,該書記載的外治方法有貼、塗、敷、覆、攤、熨、灸、照、燒、爆、熏、蒸、煮、糝、摻、撲、抹、搽、拭、揩、掃、拓、搭、摩、擦、搓、揉、按、吹、嚏、嗅、口畜、聞、吸、洗、沐、浴、浸、漬、澆、噴、噀、滴、點、灌、漱、納、填、塞、導、枕、舖、煅、坑、坐、罨、掩、托、握、箍、套、佩、戴、挂、著、縛、裹、包、紮、兜、針、刺、挑、搯、吊、抽、踏、蹬、刮、拍、割、縫、拔罐、咂吸、吮、攝生、導引、精神療法、吐法、粘法、膏法等八十九種之多。其中除針、灸、刮痧、拔罐、外貼膏藥、導引、按摩較為耳熟能詳外,甚少有文章介紹。本書有專人開闢獨立的章節論述針、灸、導引、故本文就其他方法,提綱挈領的介紹。蓋為人解除病痛的方法越多越好,不分中西或內治、外治,例如現代醫學治療痛風,口服秋水仙素為目前常用的方法,但其毒性大,有腹瀉之副作用,而傳統中醫服用四妙散加味方,配合外用豬苓方薰洗即可收功效。

文章來源: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