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繪本故事

【親子共讀】安娜的新大衣

可貴的互助

書名:安娜的新大衣

文:哈里特‧齊飛

圖:安妮塔‧羅北兒

翻譯:余治瑩

出版: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這又是一個以戰爭為背景的真實故事,作者在書名頁之前寫了一段感性的文字獻給故事的主角:英吉柏‧史克拉‧荷夫曼醫師,為了這件新大衣,她真的花了一年的時間等候。作者補充說,他在25年之後還親眼看到過這件紅色的大衣。另外,作者也特別用這本書紀念荷夫曼醫師的母親漢娜‧史克拉——一開始,她什麼也沒有,只有滿懷的決心與毅力,但最後竟然創造出一件最美麗的大衣。

戰爭過後的那年冬天,媽媽發現安娜穿了許多年的藍色大衣不但磨薄了,也變小了,真的需要換一件新大衣。但是,戰爭剛剛結束,物質缺乏,商店都關了,大家口袋裡都空空如也,要擁有一件新大衣談何容易!

媽媽想了許久,想到一個好辦法,她找出家裡的珍貴物品,決定用這些物品作交換為安娜添置新大衣。首先,她和安娜到附近的牧場,希望能用金錶跟主人換一袋足夠做一件大衣的羊毛。牧場主人答應了,但是他說,必須等到第二年春天剪羊毛的時候,才能把羊毛交給她們。安娜耐心的等候,終於在隔年春天用金錶換了一袋羊毛。

接著,媽媽又帶安娜去拜訪有紡紗車的老婆婆,用一盞檯燈做為交換條件,請老婆婆幫忙把羊毛紡成毛線。老婆婆也答應了,但是她表示自己年紀大了,紡織的動作比較慢,要到夏天櫻桃成熟的時候才能完成這份工作。媽媽和安娜在夏天造訪老婆婆家,將檯燈交到老婆婆的手裡,除了帶走她們的毛線之外,老婆婆又送給她們一籃可口的櫻桃。

回到家以後,媽媽問安娜喜歡什麼顏色的大衣?「紅色的!」安娜回答。於是她們一起去森林採越橘,用越橘當染料將毛線染成紅色,晾乾後再捲成一團團的毛線球。接下來,她們便帶著毛線球去找織布阿姨。媽媽說:「如果你把這些毛線織成布,我就給你這條項鍊。」兩個星期之後,她們拿到了一疋美麗的紅布,而那條閃閃發亮的寶石項鍊,也就成了織布阿姨脖子上的飾品。最後,她們拿著布匹去找裁縫爺爺,請他幫安娜做一件大衣,代價是一個精緻的瓷茶壺。一個星期之後,安娜的新大衣終於完成了,她穿上新大衣,高興得在鏡子前面一直轉圈圈。

那年的聖誕節,安娜的媽媽辦了一場小型的慶祝會,邀請曾經幫忙安娜做大衣的每一個人都來參加。那晚,大家一面稱讚安娜漂亮的新大衣,一面吃著媽媽特別烘烤的蛋糕,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這些年以來,最棒的一次聖誕夜。

這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書頁後面那幅眾人圍繞在聖誕樹旁,開心享用聖誕大餐的溫馨畫面,最是叫人動容。對照第一頁戰爭過後,建築物傾圮毀壞的場景,真有天壤之別,想必這應是繪者刻意營造的對比畫面,讓讀者在留下深刻印記的同時,也自然領會戰爭的可怕和無情。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互助」的可貴:幫忙安娜縫製新大衣的每一個人,其實並不一定需要媽媽所帶來的那些物品,但是,每一個人卻都極願為安娜的新大衣付出心力,很樂意的收下物品。在物力和人力的支援下,安娜終於擁有一件漂亮又合身的新大衣。書中一再顯露的「互助」情操,讓這個故事充滿人性光輝,也散發無比溫暖——故事裡隱藏的戰爭陰影,似乎早已消失不見了。

另外,這個故事也將一件紅色大衣的製作過程做了詳細的說明:剪羊毛、紡成毛線、染上紅色、織成布匹、剪裁縫製、完成一件大衣。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瀏覽書中的各個畫面,討論每一個流程的工作內容。繪者將衣服製作的每個步驟都畫得很精細,顯然有意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概念——光是裁縫爺爺為安娜量身、裁剪、縫製衣服的畫面,就大約有十幅,真是細膩之極。

翻譯這本書的作家余治瑩小姐,在書本的後面另外附上一篇導讀文章:紅色大衣背後的故事,將這個故事做了一番深刻的詮釋,讓讀者對這個故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其實,「導讀」已經是許多新近出版的童書越來越重視的區塊,透過導讀,不只將能故事做一番補述和說明,也能點出閱讀時的重點,這點對老師和家長尤其受用:依循專家提示的方向來引導孩子閱讀,當然能夠帶領孩子進入更繽紛、更豐富的書香殿堂。◇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