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高山藝術紀念館 見證台灣樹漆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謝伯壺文字、攝影台中報導)由台中市文化局主辦的「賴高山藝術紀念館揭牌儀式暨台灣樹漆文化特展」,在27日早上舉行。此次館方以台灣樹漆藝術文化與歷史發展、賴高山與賴作明樹漆藝術作品為內容,展出日期從22日到30日。並特別規劃千層堆漆中國結式項鍊或年輪吊飾製作及體驗活動,要讓民眾深入認識漆藝之美。

台中市是本土「樹漆」文化發源地,1916年日本人山中公在台中首開漆器傳習所,1937年更進而成立「台中工藝專修學校」,是為本土「樹漆」文化之開端,生產之蓬萊漆器有著極濃厚鄉土味道,藝術欣賞價值亦高。

以原住民如日月潭邵族圖騰紋飾及亞熱帶植物為背景素材,所製作的「蓬萊漆器」、「千層堆漆」及「漆陶」三者不僅是台中市特有之文化資產,更傲視全球藝術界。

而畢業於台中工藝專修學校的資深藝術家賴高山,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本土「樹漆」藝術。秉承恢復傳統藝術之理念,在2000年便與其子賴作明將自宅改建為「台灣漆文化博物館」,並開放給民眾免費參觀,希望藉此讓社會大眾深入了解「樹漆」之特性、製作過程,進一步體會祖先在傳統藝術上所展現的智慧結晶。

也由於感念賴高山對本土藝術的堅持與奉獻,今年在台中市文化局的協助之下,「台灣漆文化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賴高山藝術紀念館」。


賴作明與已逝父親賴高山的漆畫。

賴作明表示,「吾之人生從漆而來、也必從漆而去」是他父親高度的自我期許,雖然民國70年代(1981)因發生石油危機導致工資、物料齊揚,使台灣工藝產業在毫無招架之力下急速沒落,但他父親仍然帶領二十餘位助手,繼續製作生產材料十餘載,堪稱另類的台灣奇蹟。

現存的千層堆漆材料皆為30年前所遺留之庫存,而這一切全在他父親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之不可思議理念下才能保存至今。為感念父親高瞻遠囑之眼光,賴作明希望紀念館的成立,能重現台灣漆藝文化之光輝燦爛,並喚起國人對於耗工費時古老的千層堆漆那一份深厚情感及珍惜。

想進一步了解台灣漆藝之美的民眾,歡迎前往欣賞。賴高山藝術紀念館網址:www.lacquer.tw


紀念館入口處所展示的台灣早期漆畫。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