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歎花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18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訊】唐朝的大詩人杜牧家世顯赫,多才多藝,在詩、賦、古文等方面都有許多傳世佳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傳說稱杜牧風流卻不同於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歲的杜牧進士及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可謂春風得意。以後幾年在各地任幕僚。

據《唐闕史.卷上》記載,那時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當幕僚。他聽說湖州的景色秀麗且美女如雲,長眉纖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餘就去那裏遊覽。當時的湖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且有兵權)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熱情的款待他。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來陪酒,但杜牧沒有一個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幾天,臨行之前,刺史又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賽船大會,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來觀看,杜牧沿著兩岸的景色一路物色過去,也看不到一個中意的姑娘,船會將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婦人牽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款款走來,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認為是絕色,忙命人到岸上請那對母女上彩船一敘。母女倆上船後看到有很多當官的在船上,驚慌失措的不敢說話。杜牧明說了要娶這位姑娘為妻,但那位中年婦人因為女孩年紀尚小而面露難色。杜牧不想為難這對母女,就說:「不然這樣,我留下聘書一封,十年內我一定要到湖州當刺史,到時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內不來,你家姑娘就嫁給他人吧。」並送了那對母女一箱的綾羅綢緞為聘禮。中年婦人收下聘書和聘禮後帶少女離去。

杜牧後來被調到京城就職。十四年後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後的第三天,即命人尋訪當年的那對母女。手下的人回來告之,當年的那個女孩已經在三年前出嫁了,並生了兩個兒子。杜牧傷心之餘,又命人請那對母女到衙門來,想問問看是怎麼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個州(省)的軍政長官,在初唐時期大多是由皇子擔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幾個弟弟都曾擔任過刺史一職。那位姑娘的丈夫擔心自己妻子會被刺史大人搶去,所以不敢讓妻子去見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計,姑娘的母親和姑娘的丈夫抱著兩個兒子來見杜牧。

杜牧見了老太太就問:「您女兒既然收了我的聘禮,為什麼不遵守諾言卻嫁給別人?」老太太惶恐的說:「我女兒等了大人十年都沒來,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內生了兩個兒子,並非不守諾言啊!」說著拿出當年杜牧親筆寫的聘書,杜牧仔細一看,發覺確實是這麼回事;不僅沒有生氣,為了表彰這對母女信守諾言行為,杜牧當場寫了一首《歎花》詩贈給那個老太太:

【歎花】(《全唐詩.卷524_55》)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全詩圍繞「歎」字著筆,雖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歎的心情,卻不見一個「歎」字;立意新穎而別緻。頭兩句寫了往年曾見花未開時的樣子,可是現在自己尋芳去的太遲了。雖說有自我開解的意思在,看似豁達,但字句中卻流露出無奈和惋惜的心情。後兩句寫大風把樹上盛開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滿地狼藉,只剩下已經形成綠蔭的樹葉和纍纍的果實。表面上是寫花的變化,實際上是在寫人。用花開花謝、果實滿枝來比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並借花的變化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包括夫妻緣,都是天注定的,半點不由人。

從《唐闕史》記載的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者雙方都能信守諾言;這對母女並沒有因為杜牧是個新科進士或大官就刻意的巴結;杜牧也沒有因為心願未成而遷怒與她們。這十多年來,杜牧在歷任黃、池、睦三州刺史後,又被調入京城為司勳員外郎,常兼史職,改吏部;可能是為了與姑娘完婚,杜牧才向朝廷請求為湖州刺史。雖然最終未能與自己的意中人諧成連理,但杜牧卻能安於天定之緣份而不以官欺民。古人處世的態度及道德水平值得現在的人學習。

參考書籍:《唐闕史.捲上》、《全唐詩(中)》、《全唐詩.詩人小傳.杜牧》。(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觀眾發現本屆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全部節目在發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內涵,在美國、加拿大演出的幾十場,在中西觀眾普遍的感動之中,又有一種特別的感動,那就是對東方民族樂器二胡演奏的特別感受。

    二胡是胡琴的一種,是中華民族融會交流的一朵奇葩,只兩根弦,共鳴箱比小提琴小得多,更甭比中提琴與大提琴,但是把握在戚曉春女士手上,奇跡發生了,每個活躍的音符都有靈動的生命,形成一個藝術空間的場,幽雅的樂音和每一位聽眾在對話,在交流,用中國人的樂器:二胡特殊詩的語言。

    04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戚曉春演奏自己創作的二胡曲《春》筆者現場欣賞後,又聽了多遍,奇怪的是,每次感受都一樣,不限於美洲之春,更是中國之春;更奇怪的是,春不在中國今日大陸,沒有掙工資的嶗山道士,沒有喧囂叫賣的旅遊勝地,美妙的旋律使本人全身心地融入祖國的江南,歷代大畫家、大詩人們欣賞的古國江南,地道的中華文化氛圍,從馬常子女士鋼琴泠泠地伴奏開始,似潺潺歡快的流水,大地甦醒!「春風又綠江南岸」,「春來江水綠如蘭」,天人合一,人之情與大自然之景交融,唐人白居易、宋人王安石相繼徜徉而來,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彷彿聽到布谷鳥報春的歡快,蟋蟀、紡織娘在織著交響,夜鶯在嬌啼,隨著悠揚的旋律分明展現著唐人杜牧鳥瞰大好河山的畫圖:
    「千里鶯啼綠映紅,山村水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 重陽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樁賞心樂事。然而在唐朝大歷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屬重慶奉節),一位霜鬢華髮的病弱文人獨上高台,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風獵獵、猿聲悠悠,眼前落葉蕭蕭、江水滾滾。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 皮日休的這首《館娃宮懷古》,前三聯都是描寫館娃宮遺蹟的荒涼景象,尾聯則是表達了對吳王夫差因女色而滅國感到不值。同時,皮日休對越王勾踐利用美色打敗吳國的事情也頗有微詞,他在《館娃宮懷古五絕(其一)》詩中寫道:「越王大有堪羞處,祇把西施賺得吳。」
  • 人說紅塵世間原本就是一個大的名利場,待久了能有幾人不會被誘惑沉淪。守住純淨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圓容殊勝,自在逍遙、洒脫不羈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兒垂釣的童真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淨無欲的純美內心畫卷。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時候反而事情難辦成。榆莢形如銅錢生在樹上,楊花如玉屑灑落在街頭。
  • 他從官場走來,撣去一身功名浮華,暫別塵世樊籠的束縛與喧囂。他向深山而去,迎來十方松風水月,靜看桃源仙境的清新與生機。這是他安身處世的一幢居所,也是他修行求道的一片淨地。他,篤志修禪的王維,在這座隱士輩出的終南山購置別業,從此往來於鬧市與山野之間。
  •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主要是為了答謝皇甫曙的宴會邀請創作的,到尾聯才算是正式答應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禮的要求這樣寫的。《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