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预测算法 - 体育

【古文觀止】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龔自珍
font print 人氣: 429
【字號】    
   標籤: tags:

(梅樹所以生病,是因為錯誤的種植觀念而使其無法正常生長,因而成為病梅。作者以梅喻人,影射當時中國的社會就像病梅一樣,被舊傳統、舊思想所禁錮,新生的力量無法自由成長,文章具體反映出清代道光年間中國社會的問題。)

江寧之龍幡,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音:衣) 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音:茁)直、刪密、鋤正,以殀(音:咬)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癮,明告鬻梅者,析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悔之館以貯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於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欹:傾斜不正。
固也:傳統固有說法。
繩天下之梅也:用上述的標準來評量天下的梅樹。
斫:以刀斧砍削。
殀:殘害。
鬻:賣。
析:剖開、劈開。
重價:高價。
詬厲:恥辱。
辟:同「闢」。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

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

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影響。他生平詩文甚富,其為文縱橫,自成一傢,詩風瑰麗奇肆,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人者,蓋當蓼(音:瞭)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音:腳),何也?
  • 癸丑之三月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 聞此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 丙辰歲余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岳,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音:現)作,潯陽與奴子俱後。余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及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托其手泐(音:樂)平安,拳致衷曲,未審以何時得達。
  •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音:五)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音:句)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 乾隆丁亥冬, 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 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年四十餘,任俠好客,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音:切)蕭然,賓從輒滿座。吾母脫簪珥(音:耳),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得復遊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 母諱維貞,先世無錫人,明末遷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絕,故亡其譜系。父處士君鼐,母張孺人。處士授學於家,母暇日於屏後聽之,由是塾中諸書皆成誦。張孺人蚤沒,處士衰耗,母盡心奉養,撫二弟有恩,家事以治。及歸於汪,汪故貧,先君子始為贅婿;世父將鬻(音:育) 其宅,先主無所置,母曰:「焉有為人婦不事舅姑者?」請於處士君,割別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數人,皆來同爨(音:竄)。先君子羸(音:雷)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無童婢,飲食衣屨,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寢者恒過半。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貧,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數人,且緝屨(音:據)以為食,猶思與子女相保;直歲大饑,乃蕩然無所託命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