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樹所以生病,是因為錯誤的種植觀念而使其無法正常生長,因而成為病梅。作者以梅喻人,影射當時中國的社會就像病梅一樣,被舊傳統、舊思想所禁錮,新生的力量無法自由成長,文章具體反映出清代道光年間中國社會的問題。)
江寧之龍幡,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音:衣) 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音:茁)直、刪密、鋤正,以殀(音:咬)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癮,明告鬻梅者,析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悔之館以貯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於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欹:傾斜不正。
固也:傳統固有說法。
繩天下之梅也:用上述的標準來評量天下的梅樹。
斫:以刀斧砍削。
殀:殘害。
鬻:賣。
析:剖開、劈開。
重價:高價。
詬厲:恥辱。
辟:同「闢」。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
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
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影響。他生平詩文甚富,其為文縱橫,自成一傢,詩風瑰麗奇肆,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