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成為美國青年的最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鳳編譯)傳統上,醫師一直是令人稱羨的金飯碗職業。不僅因為從事醫療工作擁有專業技能可以有較高的收入,濟世救人的職業特質,加上較高的社會地位也是多數青年學子嚮往的職業。近代由於健保制度的推廣,社會的變遷,醫師的光環不再,許多從業多年的醫師士氣低落甚至想改行。但這種情形在最近美國醫學院申請入學的人數攀升中,有了一些轉變。

據外電報導,美國醫療學院協會(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調查今年度美國就讀醫學院一年級的人數比往年增加許多。美國126個醫學院就有新生17,759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個百分比。該協會表示今年申請入學的學生有42,315人,首次申請就讀醫學院的學生人數也達到新高,約有32,000人。這些數據顯示,美國醫學院招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公爵大學三一學院(Duke University’s Trinity College )院長謝瑞(Dan Scheirer)表示,他曾發出一封電子郵件,詢問有誰要申請醫學院,一個小時內,他就收到100封回信。是什麼原因讓青年學子對就讀醫科趨之若鶩呢? 謝瑞表示,目前整個大環境讓人感覺動盪不安,醫生是一個穩定的職業,因此很多申請醫學院的學生將其視為一個除去焦慮且造福人群的方法。

美國醫療學院協會主席柯奇(Darrell G. Kirch)表示,美國的人口在增加,而老醫生又退休了,因此需要訓練更多的醫生,在未來的15到20年間可能就會出現醫師荒,這些醫學院的學生很樂於解決這樣的不足。

此外,教育學者認為美國電視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一些電視影集如《豪斯醫生》 (House)及《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等節目讓醫生這個行業顯得很迷人,令人對醫師這個行業產生興趣;加上伊拉克戰爭和911恐怖攻擊等事件充實了人們的國際觀。因此,儘管不當醫療保險費逐年增加,而且醫生的工作環境令人不敢恭維,這些現象沒有使這些未來的醫生卻步。

現在,美國醫學院的班級數通常是開滿的,唯一能增加的就是座位了。一所醫學院要能開始教授學生通常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設立一所醫學院的認證過程非常嚴謹,不是一、二個月能完成的事。因此要解決醫師荒就要雙管齊下:從現有的學校中擴充,同時設立新學校。

密西根大學及亞利桑那大學都開設新校園增加醫學院學生的人數,目前密西根大學的學生數比一年前多了47%,亞利桑那大學則可以再增加22%。位於紐約的霍夫特大學(Hofstra University)以及長島北岸猶太健康系統(North Shore-Long Island Jewish Health System)也宣布將首度成立醫學院。

在古代中國,良醫除了醫術高超外,還需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懸壺濟世的胸懷。美國在經歷戰爭和恐怖攻擊後,有更多的年輕人體認生命的可貴,而選擇醫師的行業。也許是生命的另一種覺醒。(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南縣北門鄉醫師王金河,捐出曾為烏腳病患免費醫療25年的診所,並經台南縣政府整修完成名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由陳水扁總統等進行開館剪綵及啟鑰儀式,陳總統於致詞中稱許王金河為「台灣的史懷哲」。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這一切聽起來不錯,但請記住,對於一些感覺自己沒過過真正的大學生活並且正在努力建立友誼的學生來說,住在家裡可能會很有挑戰性。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限制。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大學期間離開家住宿舍或租房住,即自由又獨立,這個想法很誘人。然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住在家裡是更好的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的大學就在附近。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