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心有慈悲氣自祥

圖 文/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的中國文人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神傳文化教育,敬神敬天,棋琴詩畫樣樣精通,而且擁有自己的信仰和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每一個真正的文人都具有十分高雅的氣質。

再觀察一下所謂的現代文人,由於西來幽靈摧毀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並且強制的剝奪了中國人的信仰自由,古代文人的俠士風骨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可以看到的只是對強權政治唯唯諾諾的奴才之相,以及鋪天蓋地的為邪黨歌功頌德的垃圾文章。

據史書記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典故出自於一生酷愛醫書、才華橫溢、被尊為「醫中之聖」的名醫李時珍。當時在李時珍的家鄉,有一位不學無術的庸醫,但是卻喜歡假裝斯文,購買了大量的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學問。

有一年,梅雨季節剛過,這個庸醫命家人將藏書搬到院子裏去曬。各種古典醫書攤開擺滿了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裏踱著方步。這事恰巧被李時珍看見了,就一時興起,便解開衣襟,躺在曬書架子旁邊,袒胸露腹,也曬起「書」來。庸醫一見,莫名其妙,驚問道:「您這是做什麼呀?」「我也在曬書呀。」李時珍答道。庸醫問:「先生的書在哪裏呢?」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著說:「我的書都裝在肚子裏。」”

以上的典故顯然是在譏諷挖苦庸醫的不學無術、賣弄斯文。評價一個人的知識,不在於他的書架上擺有多少書,而在於心中裝有多少書。也就是說,要看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喜歡讀書學習,是不是擁有真才實學。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好書和壞書都能影響一個人的心靈。其實,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是相通的,所以,書的內容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氣宇軒昂、氣質高雅、風度翩翩。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在吧。

對於修煉的人來講,心有慈悲氣自祥。修煉的人心懷慈悲,走到哪里就會把慈悲祥和的氣氛帶到哪里,所到之處一片平靜祥和。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著喜悅的光芒?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不追求未來,不為過去而黯然神傷,不像砍下來的蘆葦般逐漸乾枯。喜看當今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遍開四方,法輪聖王為度人洪傳宇宙大法於世間,這機遇萬載難逢!每一個有幸得到真道佛法的人,自會把喜悅的光芒和慈悲祥和的氣氛傳給宇宙的每一個生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物質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利益糾葛和名利紛爭。面對人世間名利的得失,是以平常心淡然處之,還是夢回無數、念念不忘的糾纏不放,這兩種選擇,是對一個人思想境界高低的檢驗。人世間真正的修煉人和擁有大智慧的人心淡如水,遇危難不懼,得譽不驚,受辱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憂。能以平常心面對人世間的名利得失與生命中的潮起潮落,那種超然的氣度與風骨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平常心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
  • 做人無疑應該堅守內心的原則,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不能因為屈服於壓力或貪圖物質利益的享受就輕易的妥協甚至出賣自己的良心。然而,在個人的名利或物質利益受到損害或由於個人利益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如果能大氣大量的退讓一步,則不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種大忍之心的體現。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評論